查看: 9229|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唐诗演义》古典诗词解读第二神贴,第一名空缺!--第五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25 09:31: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所有 于 2012-11-1 23:33 编辑

看到一篇绝世好文,实在忍不住要与大家分享!转自天涯


     唐诗演义

  李晓润

  如果人类可以穿越时光,那我一定要去盛唐。我要陪张九龄看海上生明月,听王维唱阳关三叠,站在祖咏身边望终南余雪。我还要随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听王昌龄表白一片冰心在玉壶,请求李白带我去长安市上饮酒,帮助漂泊西南的杜甫漫卷诗书。在夜来风雨之后,同孟浩然一起担忧花落知多少。烟花三月下扬州。姑苏城外,张继已经和我相约枫桥。

  ――题记

  目录

  第一回  王子安作赋名楼  骆宾王檄惊天后
  第二回  陈子昂登台散心  卢照邻投水自尽
  第三回  恃才傲物杜审言  近乡情怯宋之问  
  第四回  张若虚压倒全唐  贺知章老大回乡
  第五回  李颀解听又解赏  王翰醉卧在沙场
  第六回  春风不度玉门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第七回  王昌龄诗家天子  李太白上清沦谪
  第八回  王维独坐幽篁里  浩然不才明主弃

  第九回  张九龄请斩安禄山  李太白醉挑杨玉环
  第十回  李华凭吊古战场  杜甫献赋唐明皇
  第十一回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功名祗向马上取
  第十二回  杜少陵栖身草堂  李太白流放夜郎
  第十三回  祖咏望终南余雪  钱起见湘灵鼓瑟
  第十四回  夜泊枫桥成名胜  钦点诗人做翰林
  第十五回  韦应物侍卫君王  刘长卿刚而犯上
  第十六回  戴叔伦看鲤鱼上滩  刘方平听虫声报春

  第十七回  卢纶挂念司空曙  顾况调侃白乐天
  第十八回  李君虞夜上受降城  刘禹锡怀古西塞山  
  第十九回  韩昌黎声讨大鳄  柳宗元同情捕蛇
  第二十回  居大不易白居易  始乱终弃元微之
  第二十一回  恨不相逢我未嫁  不知秋思落谁家
  第二十二回  孟东野走马观花  李长吉骑驴觅诗
  第二十三回  贾岛推敲月下门  张祜徘徊瓜州渡
  第二十四回  沧海月明珠有泪  秋尽江南草未凋
  第二十五回  温庭筠连累子孙  韦端己光耀祖先


  第一回  王子安作赋名楼  骆宾王檄惊天后

  诗曰: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长江万古流。

  ——杜甫《戏为六绝句》

  唐朝在公元618年建立,八年之后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镇压自己的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退居二线。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唐太宗李世民开始领衔主演。
  李世民当上皇帝的过程和他老丈人隋炀帝如出一辙。他知道自己如果不奋发向上,就会被后人看作第二个杨广。魏征等人看准了李世民这种心态,经常和他抬杠。李世民气得回到后宫撞墙,久而久之骨质增生,额头两边象长了角一样。从此头上长角成了帝王的标准像。
  李世民登基的第二年即公元627年改元贞观。初唐四杰都诞生在贞观年间,骆宾王诞生在贞观元年,五年之后卢照邻诞生。贞观二十三年,王勃和杨炯同时降临人间。就在这年五月,终南飘雪,天下缟素,千古明君之首的唐太宗被方士忽悠,服食中国历史悠久的假药仙丹中毒,年仅五十就永垂不朽,不能再为人民服务。带走一个伟大的皇帝,送来两个杰出的才子,上天也是大唐的粉丝。

  骆宾王是浙江义乌人。今天义乌最出名的是小商品市场,过去义乌最有名的就是骆宾王。不过骆宾王十岁左右就离开义乌,跟随当上县令的父亲去了山东博昌。祖父给他取名宾王是希望他成为王侯的座上宾,出将入相,谈笑有鸿儒,往来无文盲。
  经常有家长在我面前沾沾自喜,说他们七岁的儿子能背十几首唐诗。我很想提醒他们,其中一首诗的作者也是个七岁大的孩子。后来觉得这么做不厚道,只好忍住不说。
  七岁儿童写的当然就是儿歌。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平心而论,骆宾王这首诗在群星璀璨的诗歌唐朝并不突出。但七岁孩子写的诗能够流传千年,本身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骆宾王到了山东之后在父亲引导下和当地名士交游,神童的名声渐渐传遍齐鲁。可是大概在他十七岁前后,父亲突然病逝,一向埋头读书的骆宾王象失恋的小姑娘一样只知道哭,幸好这时在邻县做官的父亲好友韦明府挺身而出。唐朝习惯把县令叫明府。韦明府帮助骆宾王料理父亲后事,随后又占用当地高考指标,把骆宾王作为贡生送往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骆宾王无以为报,只好以身相许,后来多半做了韦明府的女婿。


  骆宾王是浙江义乌人。今天义乌最出名的是小商品市场,过去义乌最有名的就是骆宾王。不过骆宾王十岁左右就离开义乌,跟随当上县令的父亲去了山东博昌。祖父给他取名宾王是希望他成为王侯的座上宾,出将入相,谈笑有鸿儒,往来无文盲。
  经常有家长在我面前沾沾自喜,说他们七岁的儿子能背十几首唐诗。我很想提醒他们,其中一首诗的作者也是个七岁大的孩子。后来觉得这么做不厚道,只好忍住不说。
  七岁儿童写的当然就是儿歌。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平心而论,骆宾王这首诗在群星璀璨的诗歌唐朝并不突出。但七岁孩子写的诗能够流传千年,本身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骆宾王到了山东之后在父亲引导下和当地名士交游,神童的名声渐渐传遍齐鲁。可是大概在他十七岁前后,父亲突然病逝,一向埋头读书的骆宾王象失恋的小姑娘一样只知道哭,幸好这时在邻县做官的父亲好友韦明府挺身而出。唐朝习惯把县令叫明府。韦明府帮助骆宾王料理父亲后事,随后又占用当地高考指标,把骆宾王作为贡生送往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骆宾王无以为报,只好以身相许,后来多半做了韦明府的女婿。

  唐朝进士考试不糊名,也就是说如果朝中有人,完全可以打招呼走后门。不过当时担任考官的通常是德高望重的大臣,一般不会做得太过分。那时每榜录取的进士很少超过三十人,所以每个进士的家世背景、作品人品甚至饮食习惯都会被人肉搜索,毫无秘密可言。每年出版的《登科记》都是当年的图书销量冠军。主考官要是让人抓住把柄,很可能身败名裂,著名诗人宋之问甚至因此送了性命。
  既然考试不完全取决于临场表现,举子自然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争取印象分。最常见的就是行卷,即把自己比较得意的诗文抄录几份献给有名望的大臣。如果能够得到这些大臣的赏识推荐,那么你就可以提前准备庆功宴。还有一种方式是拉帮结派互相声援,为首的“棚头”就是举子领袖,谁也不敢怠慢。诗风清雅恬淡的刘长卿在中进士前就曾做过棚头,拎着实名制菜刀威慑主考。
  骆宾王自负雄才,不屑于这么做,既不行卷也不加入学生会。结果果然没有出现意外,考官临场打瞌睡,没能睁开慧眼识英才。

  古代诗人多数都是陶渊明的信徒,他们并不想进官场勾心斗角。可是不做官就没有俸禄,没有俸禄就无法养家糊口。那些对你寄以厚望的人,见你不能给他们带来好处,还可能对你进行讽刺挖苦。思想徜徉在最美的诗乡,身体却停留在最脏的官场,这是古代诗人最纠结的地方。
  失望的骆宾王不好意思再依赖韦明府,回到老家义乌拉赞助。得到家乡父老资助后骆宾王又回到山东侍候母亲。他在几年之后再次进京追求功名。这一次比较幸运,他的文才打动了唐太宗之弟道王李元庆。骆宾王终于实现了父祖的心愿,成了王侯的座上宾。后来骆宾王反感武则天,很可能和道王对他的礼遇有关。
  当时朝廷规定王府属官任期不得超过四年,以防他们和主人结党生变。骆宾王任满后道王本想推荐他做官,但他下决心归隐田园。这次回山东在家停留了很长的时间,骆宾王已经对功名心灰意冷。可是老母多病,穷困潦倒,帮人写墓志铭的收入还不错,但有钱请他写墓志的多半是西门庆这样的当地土豪,你必须把他们的欺男霸女说成睦邻友好,遗臭万年说成留芳千古。骆宾王不甘心自己的才华随土豪一起埋没,写信向以爱才著称的大臣刘祥道求助。在刘祥道鼓励下,他再次踏上求职路。少年才子江湖老,年近五十的骆宾王骑着瘦马走在夕阳古道,听到枯藤老树上昏鸦在叫,恨不得自己有把鸟枪在手。
  这次可能是因为刘祥道关照,他通过了对策考试,朝廷让他做了奉礼郎。后来李贺也做过这个和孙悟空的弼马温一样的小官。这个官小到什么程度呢?比我们通常说的九品芝麻官还小,因为它是从九品上。这么说吧,您要是个爱面子的人,做这样的官你都不好意思印名片。

  骆宾王做奉礼郎这一年非常关键,当时初唐四杰基本都在长安。那时长安的城市规模和常住人口也就相当于现在东南沿海的一个县城,他们应该见过面。骆宾王五十岁,那么卢照邻应该是四十五岁,已经染上半身不遂之类的严重风疾,住在长安附近太白山。王勃二十六岁,因为杀人被逮捕法办,适逢天下大赦死里逃生,正准备去看望受他牵连贬官交趾的父亲。和王勃同龄的杨炯还在准备制举考试。
  王勃怎么会杀人呢?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又得从头说起。
  四杰之中,以王勃的家族最有名望。
  王勃的祖父文中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虽然不到四十就去世,但是门生故旧遍天下,温彦博杜如晦房玄龄魏征李靖等唐初著名将相都曾拜他为师,和他过从甚密。王通的弟弟王绩自号东皋子,也是著名文人。他在十五岁的时候去长安拜见隋朝名将杨素,被在场公卿称为“神童仙子”,口若悬河语惊四座。王绩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野望》当时家喻户晓。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家堪称神童世家。王勃的哥哥王勮同样是位天才少年,二十岁就已经考中进士,做过凤阁舍人。有一次唐高宗同时册封五位皇子为王,可是负责主持仪式的官员却忘记准备诏书。满朝文武都到齐了才发现这个疏漏,几位宰相相顾失色。王勮叫大家稍安勿躁,他找来五个书吏,备好纸笔由他口述。五篇诏书不但完成及时,而且辞采典丽,在场文武百官叹为观止。王勮后来官至天官侍郎,可惜在武则天做皇帝时受牵连被处死。

  王勃当然更是神童,六岁开始写文章,“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九岁撰十卷长文指出颜师古《汉书》注释的错误。十五岁时上书前面提到的刘祥道,反对征伐高句丽。刘祥道觉得他滔滔雄辩文采斐然,立刻上表推荐。王勃随即对策高第,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学士。
  王勃到了王府之后,很快就和王子王孙们混熟,经常跟他们一起上街喝酒泡妞。当时长安流行斗鸡,王勃心血来潮代表沛王的鸡向英王的鸡下战书。出自王勃的文字自然广为传抄,不幸被唐高宗李治看到。李治奈何不了武则天这个悍妇,但对付王勃绰绰有余,下旨把王勃逐出沛王府。
  唐朝皇室总的来说还是非常优待文人,这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咸亨三年,可能经过几个亲王说情,王勃做了虢州参军。虢州就是现在的河南灵宝。不长记性的王勃再次惹祸,他私藏了一个逃跑的官奴。当时私藏官奴是重罪,他听说有人准备举报,竟然让人把官奴杀害掩埋,试图瞒天过海。这一次大家都以为他死定了,很多人已经从好友名单里删除了王勃的名字。没想到王勃命大,适逢天下大赦,他再次逃过一劫,但他父亲王福畴受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他这次南下就是去现在的越南河内省亲。
  当时王勃虽然只有二十出头,但已经是文坛“四杰”之首,才华横溢,声名狼藉。他从长安南下,因为已经不是官员,他不能利用驿站,只好住在破旧的小客栈或农家的柴火间。有时早上睡得正香,突然感到天摇地晃,原来是母猪或小牛在床腿上蹭痒。此时他最想写的诗肯定是乐府旧题《行路难》。

  在被赶出沛王府之后他去过一趟剑南。四川在剑门以南,所以唐朝称为剑南。长安到剑南其实只是山高路险,实际距离并不远,而去交趾往返需要两年。那时长江以南在大家眼里已经是江南瘴疠地,过了梅岭就是天涯海角,把你流放到交趾,基本上就是没打算让你活着回去。想到父亲有可能被自己害死在异地他乡,王勃后悔自己的年少轻狂。
  现在越南和新马泰是好去处,连村干部都普遍到此一游。但在王勃的时代,这里只是帝国最南端的领土,据说热得吃烧烤不用生火,丛林里的蟒蛇长得像座浮桥,可以横跨河流。王勃一路上信马由缰东游西逛,希望父亲能在他到达交趾之前结束流放。这天他来到洪州也就是现在的江西南昌。当时赣南的梅岭是从北方到岭南的必经之路,他明显偏离了方向。到了南昌自然要登临天下闻名的滕王阁。此时是高宗上元二年秋天,他风尘仆仆地来到滕王阁下,却被几名带刀军士挡在楼前。
  王勃愤怒质问:“重阳节不让游人登楼,什么人这么霸道?”
  军士见他是个说官话的外地书生,根本不搭理他。旁边一个中年儒生告诉他,洪州都督阎伯屿正在楼上大宴宾朋,所以禁止游人靠近。
  王勃一听大笑。他对军士说:“阎都督是我朋友。你们还不上去通报?”
  值勤的军士将信将疑。

  阎伯屿今天请客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庆祝他主持的滕王阁整修工程顺利完成,二是炫耀他女婿吴子章的才能。他让吴子章预先写好一篇《滕王阁赋》,经他润色后准备在宴会上当场宣读。
  酒过三巡,正当阎伯屿准备把女婿隆重推出的时候,值勤的军士报告楼下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心情不错的阎伯屿同意让来人上楼。
  王勃上来之后,在座却无人认识。
  阎伯屿问:“阁下是?”
  王勃拱手道:“在下龙门王子安。”
  这话立刻引起一阵骚动。在场宾客多是文人雅士,王子安王勃的名字在当时绝对是如雷贯耳、皓月当空。平生不识王子安,便称文人也枉然。
  阎伯屿听说来者是王勃,暗暗为女婿担心。不过他还是心存侥幸,就算你王勃才高八斗,即席赋诗还行,让你当场作赋,未必是我早有准备的女婿对手。作赋需要用到大量的典故,而地球人都知道王勃写东西习惯用被子蒙着头打腹稿。王勃是天下第一才子,如果自己的女婿能趁此机会把他压倒,那可比加官进爵更光宗耀祖。想到这里,阎伯屿主动挑起作赋的话题。
  “原来是王公子,久仰大名。今天是重阳佳节,也是本官重修滕王阁顺利完工的日子。我们正想找位你这样的才子撰文纪念这件盛事。”
  “好说,不过您先让我吃饱喝足。拿酒来。”

  王勃在阎伯屿身边坐下,开始旁若无人地大吃海味山珍。这次出门为了省钱,他一路上只能吃路边摊。看见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他压根没想起陶渊明。
  阎伯屿认定王勃在趁机打腹稿,赶紧叫人把纸笔备好。
  王勃左手拿着鸡腿,右手接过毛笔。
  虽然是阎伯屿主动邀请,但他见王勃毫不谦让,不免有些生气。他借口需要休息躲到隔壁,吩咐幕僚把王勃写的文章逐段背给他听。吴子章也跟过去服侍。
  当听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阎伯屿对吴子章说:“这是老生常谈。王勃号称才子,看来也不过如此。”
  接着是“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吴子章开始紧张。阎伯屿也有些不安。
  随后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阎伯屿安慰吴子章:“这两句写得不错,但到目前为止,他最多和你平起平坐。”
  可是在听到接下来的两句之后,阎伯屿立刻翻身坐起。他知道大唐最好的文章之一即将诞生,他要赶去见证历史。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想起自己一路风尘,接着写道“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转念自己虽然名满天下,其实一事无成,所以他勉励自己。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传到京城,王勃的名声如日中天。另一位和他同年出生的才子很不服气,他就是在“初唐四杰”中紧随其后的杨炯。杨炯一向认为王杨卢骆的排名错乱颠倒,声称“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杨炯不服王勃,也不是妄自尊大。唐朝有一种专门针对神童的考试叫童子科,参加考试的儿童要求年龄在十岁以下。杨炯是四杰中唯一通过这种考试的人。他后来又通过了制举考试,“天子自诏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以评鉴人才著称的大臣裴行俭在四杰之中也最看好杨炯。
  王勃的诗歌代表作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而杨炯的代表作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两相比较,很多人认为杨炯的诗更胜一筹。王勃诗中只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比较突出,意境其实还不如他的五绝《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而杨炯的诗几乎每一联都是名句,他可以说是唐朝边塞诗的开山祖师。

  除了文采不相上下,杨炯还和王勃同样恃才傲物盛气凌人。他把文武大臣比作“麒麟楦”,讽刺他们虚有其表,就象驴马披着画皮冒充麒麟。杨炯后来做了盈川也就是现在的浙江龙游令,就以严酷著称。当地官员半数以上被双规,经常有人在牢里躲猫猫发生意外。几年之后四十出头正当盛年的杨炯莫名其妙死在任上,极有可能是仇家怀恨在心报复杀人。
  王勃离开洪州后继续南下,年底到达岭南都督府所在地南海。第二年秋由广州坐船前往交趾,在途中遇见惊涛骇浪,明月不归沉碧海,死时年仅二十七岁。
  消息传到长安,杨炯深感痛惜,他发现自己对王勃的嫉妒已经烟消云散,所以欣然同意为王勃的文集作序。他批评初唐文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高度肯定王勃拨乱反正的功绩。
  被《滕王阁序》打动的人还有下旨把王勃赶出沛王府的唐高宗李治。据说他看完《滕王阁序》后想重用王勃,可是却传来王勃遇难的消息。他经常读《滕王阁序》,每次读完都感叹王勃的才气,可惜王勃的英年早逝,但是从不认为自己是罪魁祸首之一。

  初唐四杰有几大共同点,小时候都是神童,都在王府做过侍读学士,几乎都坐过牢,最后都不得好死。王勃在《夏日诸公见访诗序》中说:“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这段话几乎是四杰的写照。卢照邻一生病痛缠身以致后来不能为官,干脆自号“幽忧子”,最后投水自尽。“幽忧”指深切的忧思,骆宾王在《在狱咏蝉》诗序里也提到这个词。
  骆宾王因为写作长诗《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名扬天下,得到大臣裴行俭的赏识。这个裴行俭是个乌鸦嘴,他断言初唐四杰都难得善终,结果被他不幸言中。骆宾王在做了几任主簿之类的小官后,将近六十岁的时候竟被逮捕下狱,罪名是监守自盗。他在牢里写了《在狱咏蝉》为自己申辩,此诗入选《唐诗三百首》。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连用多个典故。本书引用的都是名家名篇,所以对典故的解释一切从简。总之西陆指秋天,南冠指囚徒,玄鬓指透明的蝉翼。《白头吟》是乐府曲名,古人常用来为自己喊冤。“那堪”有的版本写作“不堪”。“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意思是自己清正廉明,却无端被人诬陷。
  这次坐牢让骆宾王对武则天更加反感。你武则天号称知人善用,却把我这个文坛领袖关在牢中。你不把我当人才,我就给你搞破坏。

  出狱之后,骆宾王去幽燕一带军队幕府短暂栖身,对武则天的不满与日俱增。他用《易水送人》表达自己慷慨赴义的决心。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不久骆宾王被调往浙江临海,那里靠近他的家乡义乌,但骆宾王却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途经扬州的时候,遇见了英国公李勣的孙子徐敬业。李勣就是评书里的徐茂公,入唐后赐姓李。徐敬业认为自己是大唐开国功臣之后,世受国恩,对武则天偷吃唐果很不满,在扬州起兵造反。骆宾王为他写下著名的《讨武曌檄》。
  和王勃继承了家族的天才相反,徐敬业显然没有遗传到祖父的军事才能。起义很快失败,但是骆宾王的檄文却千古传诵。骆宾王后来下落不明,很可能和徐敬业一样死于乱军之中。
  《讨武曌檄》和《滕王阁序》堪称双壁。骆宾王的文采到了连敌人都佩服的地步,据说武则天看到檄文中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惊问“宰相怎么能错过这样的人才?”
  这两篇文章的写作时间相差不到十年,十年之内接连诞生两篇足以光耀千古的强文,宣告大唐帝国武功之外,文治也大功告成。

  骆宾王的死还有其他说法,流传最广的是灵隐为僧说,事出唐人孟棨的《本事诗》。据说扬州兵败若干年后,流放江南的诗人宋之问去灵隐寺游玩,口占一联。

  鹰岭郁岹峣,龙宫锁寂寥。

  可是怎么也想不出下一句。这时禅床上有个老和尚自言自语。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有了老和尚的提点,整首诗顺利完成。当晚宋之问在驿站反复吟咏,觉得老和尚的两句诗画龙点睛,决定改天再去请教这位高僧。可是当他重访灵隐的时候,老僧已经不知去向,询问其他和尚才知道原来续诗者竟是大名鼎鼎的骆宾王。
  这个传说广为流传,其实并不可信。宋之问和骆宾王是朋友,不太可能相见不相识,而且宋之问贬官江南是武则天去世以后的事,那时朝野已经把骆宾王当作英雄,如果他还健在,肯定会引起轰动。不过也有人认为骆宾王继续潜逃是已经心灰意冷,不想再回到滚滚红尘。
  初唐四杰因为恃才傲物,飞扬跋扈,当时以及后来很多人对他们评价不高。杜甫一声断喝之后,再也没人胡说八道。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顶 反对反对
2#
发表于 2012-10-25 14:47:58 | 只看该作者
真是好文,应证了一句,天才都不得好死,天才都不得善终!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5 17:58:0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回 陈子昂登台散心 卢照邻投水自尽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初唐四杰的最大功绩就是转变这种诗风。当时这种诗风的代表人物是上官仪。他写过《入朝洛堤步月》,名噪一时。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上官仪是唐高宗的宰相。那时因为武则天喜欢洛阳,所以朝廷经常在东都办公。据《隋唐嘉话》记载,当时“承贞观之后,天下无事”,上官仪独持国政,在一个等候上朝的凌晨,驱马登上洛水长堤。此时明月在天,上官仪缓辔徐行,即兴吟咏了这首诗。在场的文武百官觉得上官仪神采飞扬,飘飘欲仙,简直不是人。
  但上官仪写得最多的还是“花轻蝶乱仙人杏,叶密莺啼帝女桑。飞云阁上春应至,明月楼中夜未央”一类的诗,人称上官体。这种诗就象浓妆艳抹的所谓美女,卸妆后其实平淡无奇。上官仪被后人记住还有一个缘故,他是才女上官婉儿的祖父。
  上官体流行有两个原因,一是历史传承,初唐距离南朝不远,上官体其实就是齐梁文风的袅袅余音;二是上流社会喜好,连唐太宗李世民都喜欢这种华丽柔媚的诗体,他甚至亲自动笔写过宫体诗。宫体诗的风格很像现在那些比较直白煽情的流行歌曲,如果你觉得唐太宗带领文武百官齐唱周华健的《让我欢喜让我忧》还不够雷人,那么想象一下他和魏征、房玄龄、李靖等人一起唱《伤不起》的情景。正因为如此,有识之士觉得应该进行改革,伟大的王朝应该有自己的创造,而不是因循守旧祖述前朝。
  初唐四杰之后,唐代诗文革新的主将陈子昂穿越剑门到达长安。陈子昂比王勃、杨炯小十岁左右,在他二十出头准备参加进士考试的时候,杨炯正在他的家乡梓州任司法参军。陈子昂慕名前去拜访过杨炯。杨炯的傲慢让陈子昂不以为然,所以他从来没有提起这次会见。陈子昂初到京城那年,骆宾王下落不明,卢照邻已经是个废人,王勃死于非命,杨炯也踏上了人生的最后旅程,正需要有人接过大旗冲锋陷阵。

  陈子昂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小时候并不喜欢读书。当时四川最有名的特产是自贡井盐和蒙山顶上茶,陈子昂的父亲不知是盐商还是茶商,总之他出生在有钱人家。从小就坐着奔驰宝马,做公务员坐奥迪的吸引力就不大。他家好像还不是一般的富有,因为他曾经当众砸毁一把价值千金的古琴,射洪县令试图谋夺他的家产。可是有一回他和情敌争夺一个小美女的时候,那个小美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他的竞争对手,原因就是因为那人在写情书的时候引用了“关关雉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陈子昂只会唱“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你走”。陈子昂受了刺激,从此以后发愤读书。
  陈子昂刚到长安的时候,也学其他举子到处行卷,顺便还送上价值不菲的礼物。那些达官贵人的门房一看他是从四川来的,觉得他肯定考不上,礼物自己收藏,书卷拿回家糊墙。也难怪大家有偏见,四川才子司马相如曾经天下知名,可那已经是八百年前。
  陈子昂并没有低下高昂的头,他决定出奇制胜。他在长安最热闹的风景名胜曲江贴出告示,说自己有一部价值千金的古琴,当年司马相如就是用这把琴勾引卓文君。某月某日他将在曲江表演,表演完后拍卖古琴。如果遇到知音,他愿意把古琴免费相赠。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长安,那些达官贵人附庸风雅,到时果然齐聚大雁塔下。陈子昂拿出古琴当众演奏一曲《平沙落雁》,赢得阵阵掌声。他又请宫廷乐师当场鉴定,证实这确实是一把价值千金的古琴。达官贵人纷纷出价,最后炒到万金。正当主持拍卖的人宣布正式成交时,陈子昂突然把古琴高高举起,当场砸得粉碎。在场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陈子昂不慌不忙打开随身带的书箱,从里面拿出自己印好的诗文集,散发给在场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他站在琴台上慷慨陈词。
  “在下陈子昂,是天府之国剑南来的举子。大家可能觉得这把古琴很值钱,但我的文章更有价值。你们把我的诗文带回家,如果发现我说大话,可以把我赶回老家。顺便提醒一下,如果你们有女儿或妹妹待字闺中,可以等我考上进士后再嫁。”

  陈子昂不愧为广告大师,他在一夜之间成为大唐最耀眼的明星。全国各地的书商闻风而动,陈子昂的诗文集很快称霸畅销书排行榜。连他写给邻家女孩的情书,也被书商找出来隆重包装。陈子昂顺利达到炒作目标,现在只要他在考场上发挥正常,主考官就不敢让他落榜。
  陈子昂在二十四岁的时候金榜题名。进士考试没有年龄限制,可是唐朝每年录取的进士很少超过三十人,所以是真正的万里挑一。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也就是说三十岁考取明经,在别人眼里你已经是大器晚成;五十岁考中进士,还有人认为你少年得志。二十四岁之前考取进士,整个唐朝也寥寥无几。贞元十六年白居易考中第四名进士,他当时已经二十九岁,依然非常得意,因为他是其中年龄最小的,“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陈子昂中进士后不久担任麟台正字,这个官是喜欢标新立异的武则天的发明之一,麟台实际上就是原来的秘书省,不久又恢复旧名。做了一段时间麟台正字之后,陈子昂升任右拾遗,所以后世又称陈子昂为陈拾遗。拾遗这个职位后来杜甫、白居易也做过,和补阙一样官位不高,但属于皇帝近臣,可以直接向皇帝打小报告。正直敢言的陈子昂做拾遗很称职,甚至称职得有点过头,可能就在这时候他得罪了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
  武三思之父曾对武则天生母杨氏无礼,被武则天赶往北部湾钓鱼,但武三思却成为武则天最信任的武家子弟。他和来俊臣等酷吏一道残酷镇压反对武则天的功臣宿将和李唐宗室。
  武则天本想利用亲族巩固自己的统治,光耀武家门庭,可惜机关算尽太聪明,平庸无能的武家子弟力不从心,结果反被斩草除根。现代社会因为武则天是中国唯一一位女皇帝,觉得她为女性争了一口气,所以把武则天描述成一位完美女人,勤政爱民,一件旧棉袄穿了很多年,每一次见异思迁都是动了真情,听说百姓遭了水旱灾难,她至少三天之内不吃熊掌和中华鲟。

  唐朝因为国力强盛,作为大将幕僚随军的文人除了不胜酒力醉死,基本没什么危险,所以文人从军比较频繁。很多诗人即使自己没有参加战争,也会经常送友人出征。当陈子昂的魏姓朋友上前线的时候,他写下《送魏大从军》鼓励友人。这位朋友在家族兄弟中排行老大,故称魏大。这是唐人特有的叫法。杜甫排行老二,李白排行第十二,所以朋友们都叫他们杜二、李十二。如果有人姓王并排行第八,他的朋友就比较尴尬。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魏绛是春秋时晋国大夫,主张和北方游牧民族和谈,成功消除晋国边患。这里借魏绛指魏大。
  陈子昂在垂拱二年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带领的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和张掖河一带,后来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李尽忠、孙万荣。武攸宜是武则天的另一个侄子,名声好过武三思。他对陈子昂比较赏识,军中文翰都交给陈子昂处理。
  就在这后一次出征途中,陈子昂登上蓟北的幽州台。幽州台又名燕台,就是战国时燕昭王为了招纳贤才所筑的黄金台。陈子昂极目遥望,无限感慨。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最著名的诗,一般认为陈子昂自伤身世怀才不遇,但我觉得陈子昂更有可能是在感叹人生有限而天地无极。
  我很小的时候就觉得这是好诗,现在依然觉得这首诗很好,可究竟好在哪里,我也说不清楚。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有时可能连诗人自己也莫名其妙。
  陈子昂的代表作还有《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清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其中“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意象高远,和《登幽州台歌》一样千古流传。他还写过三十八首组诗《感遇》,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列举。

  陈子昂在唐代文坛地位很高,好友卢藏用在为他的文集作序时说他“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白居易说“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韩愈也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南宋刘克庄认为“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
  如果让唐代诗文革新的五位主将组成一支梦之队,那么陈子昂就是起关键作用的中锋,初唐四杰只是前锋后卫。李白刚刚出川尚未成名的时候,肯定在自我介绍的同时特别提到“我是陈子昂的老乡”,请多关照。
  陈子昂对唐代文学的影响怎么评价都不过分。金朝大学者元好问甚至认为: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越王勾践在打败吴国后下令铸造范蠡金身,以表扬这位陪着他卧薪尝胆的功臣。元好问认为陈子昂也应该得到这样的礼敬。
  和骆宾王一样,陈子昂的死因也有几种说法。各种说法几乎都和他家乡射洪的县令段简有关。段简一个小小的县官,按照常理不敢**名满天下的陈子昂,所以史家普遍认为武三思在幕后操纵。
  武三思**陈子昂的动机史书上没有留下明显线索。一般理解为武三思睚眦必报,陈子昂不肯低头。武三思是贵族子弟的典型,“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陈子昂是寒门进士的代表,“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唐朝历史上这两大派系一直互相轻视,中晚唐的牛李党争就是这两派公开宣战。双方为了战胜对方又竟相讨好宦官,最终导致这个伟大的王朝自己成了太监。
  当然杀害陈子昂的也有可能是武则天本人。为了巩固皇权,历史上那些著名皇帝如汉武帝、唐太宗都曾“大义灭亲”,杀害自己的兄弟甚至儿女。太宗才人出身的武则天有过之无不及。既然连自己的亲生儿女都可以牺牲,他们当然不会在意那些不听话的文人。直到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几十年前还有大批文人被**致死。在威权统治之下,文人的性命从来不值一提。
  陈子昂去世的时候,李白刚刚出生,天府之国从此开始以盛产才子著称。

  回过头来再说卢照邻。卢照邻比陈子昂大三十岁,可是因为陈子昂英年早逝,所以两人去世的时间相差无几。杨炯声称“愧在卢前,耻居王后”,也就是说在他心目中,卢照邻才是四杰之首。是什么让心高气傲的杨炯自愧不如?我想非《长安古意》莫属。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天中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纬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其中“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使人想起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河阳一县并是花,金谷从来满园树。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整首诗的风格也和《春赋》接近。而“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不知感动了多少恋爱中的男女。
  这首长诗当时和骆宾王的《帝京篇》齐名,但显然卢照邻的诗奔逸绝尘,《帝京篇》只能望洋兴叹。在唐代长诗中,《长安古意》足以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颀名字拗口的《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李白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分庭抗礼。杨炯的才华未必超越王勃,但他推崇卢照邻为四杰之首说明他很有眼光。单论诗歌成就,卢照邻确实当仁不让。
  除了《长安古意》,卢照邻另一首写得不错的诗是《曲池荷》: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卢照邻是幽州范阳即今河北涿州一带人,自号幽忧子。他的家乡和字号都有一个“幽”字,这个幽字缠绕他一生。“照邻”的本意是光照邻室,这是史书上古代帝王出生时经常出现的征兆,可见卢照邻的父母对他期望很高。他在永徽五年大约十八岁的时候进入邓王府。邓王也是唐太宗之弟,对卢照邻非常看好,把他比作司马相如。离开邓王府后,他来到益州新都做县尉。初唐四杰几乎都去过四川,这是他们的另一个共同点。
  新都尉任满后他没有立刻离开剑南,而是在巴山蜀水浪游一番。天府之国盛产美食美女,这很可能是初唐四杰来这里做官或旅游的动机。那时夫妻肺片还没发明,但估计他吃了不少冰粉和龙眼包子。

  卢照邻离开四川后在洛阳闲居。有一天家里突然来了几个捕快,把他押送洛阳监狱,还抄走他的文稿书籍。家人不知道出了什么变故,赶紧找朋友打听情况并设法营救。可是官方的回答是无可奉告。亲友们估计卢照邻得罪了大人物。
  卢照邻莫名其妙地坐了几个月牢,这天被带到洛阳一处深宅大院。沐浴更衣之后,一个锦衣华服的肥胖中年人开始对他审问。
  “你是卢照邻?”
  “是。”
  “《长安古意》是你写的?”
  “是的。”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你写的是谁呀?”
  “纯属虚构。”
  “不是写的武三思吗?”
  “绝对不是。这首诗十几年前就开始写了,一直在不停修改。那时候我根本没听说过梁王殿下,怎么可能写他?”
  那人竟然有些失望。
  “你确定你写的不是武三思?”
  “不是。我只是泛泛而论,讽刺那些飞扬跋扈的新贵,长安城里向来不缺这种人。”
  “武三思不就是这种人吗?”
  “大人要是这么说,那我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按照大人的逻辑,以后很多成语都不能用了。”
  “怎么呢?”
  “人心不古是在怀念前朝,世事无常暗示朝廷有一天会灭亡,偃武修文是指镇压武氏,投桃报李是要报答李唐。”
  中年胖子放声大笑,起身送卢照邻出门,到了门外随口问:“你觉得我嚣张吗?”
  “大人和蔼可亲。”
  卢照邻回到家才反应过来,这个笑容可掬的胖子很可能就是武三思本人。
  当时武三思如日中天,卢照龄没想到自己会招惹这种人,吓得从此再也没了灵感。祸不单行,此后不久他患上风疾。传说他患病也和仙丹有关。唐朝皇室声称自己是老子之后,特别迷信道教,方士们提炼的所谓仙丹一律免检,结果接连放倒天可汗和初唐第一诗人,差点改变历史进程。为了避免这种悲剧,我们设立了药监局。

  可能是为了求医方便,卢照邻隐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为行动不便他已经不能做官,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很快就连看病都得借钱。苦痛难耐之下,高傲的才子不得不到处求人。他写过一篇《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直书》,开口求乞,“若诸君子家有好妙砂,能以见及,最为第一”。书信末尾干脆直接要钱,“无者各乞一二两药直,是庶几也”。
  卢照邻服食仙丹中毒,可是他还在索要丹砂,古人对医药的无知真的很可怕。按照常理推断,古人应该普遍比我们长寿,他们的水和空气洁净,粮食和瓜果也没有污染,官府不会哄骗他们吃转基因食品。导致他们折寿的主要原因除了贫困迷信,就是庸医战乱。前者慢性杀人,后者直接要命。
  不幸中的万幸,卢照邻和药王孙思邈是同时代人,年过九旬的药王主动上门。卢照邻大概担心药王离他而去,长跪不起,直到孙思邈答应收他做徒弟。师徒俩关于治病保健的对话流传下来不少,散见《新唐书》和《太平广记》等书。
  后来孙思邈被武则天召往洛阳,为同样疾病缠身的唐高宗李治看病。卢照邻不能随行,病情逐渐加重,处境更加艰难。孙思邈去世之后,卢照邻彻底绝望。他让家人带他回河北故乡,临行前朋友们送给他一些钱粮。经过阳翟也就是今天河南禹州的具茨山下的时候,他看见这里山水清朗,决定把这里当作终老的地方,买园数十亩修筑山庄。此时他已经年过六十,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所以预先把坟墓筑好,没事就进坟墓躺着休息。回首平生,著《五悲文》自伤身世,感叹自己命途多舛生不逢时。最后因为无法忍受病痛,他借口出门垂钓,趁家人不注意跳进颍水深处。

  中唐诗人卢仝是卢照邻的后人。他自号玉川子,隐居嵩山少室山,山下就是少林寺。他曾经和韩愈交游,朝廷两度请他做谏议大夫他都没有接受。
  卢仝好茶成癖,诗风受韩愈和李贺影响,浪漫雄奇,人称“卢仝体”。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茶事诗经典,把喝茶的好处写得神乎其神。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卢仝因此被誉为茶仙。据说日本茶道就是由这首茶诗演化而成,所以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他与茶圣陆羽相提并论。
  卢仝的家乡河南济源思礼村东口有块“卢仝故里”碑。传说抗日战争期间有一队日本鬼子曾经包围思礼村,可是看到石碑之后,立刻鞠躬解围退走。思礼村因此免遭战火。
  除了那首古今第一茶诗,卢仝还写过《有所思》,怀念年轻时的一段情缘,明媚动人。

  当时我醉美人家,美人颜色娇如花。
  今日美人弃我去,青楼珠箔天之涯。
  天涯娟娟姮娥月,三五二八盈又缺。
  翠眉蝉鬓生别离,一望不见心断绝。
  心断绝,几千里,
  梦中醉卧巫山云,觉来泪滴湘江水。
  湘江两岸花木深,美人不见愁人心。
  含愁更见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
  美人兮美人,不知为暮雨兮为朝云。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甘露之变时卢仝碰巧住在宰相兼江南榷茶使王涯家,和王涯同时被宦官所杀。家族成员之间,除了才华可以继承,命运似乎也可以遗传。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00:34:38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回 恃才傲物杜审言 近乡情怯宋之问

  杜甫小时候是个好学生,勤学好问,踊跃发言,可是先生看见他就头疼。
  有一次先生提问。
  “同学们,你们认为谁是古往今来最好的诗人?”
  杜甫立刻把手高高举起。
  “我知道。”
  “你说。”
  “我爷爷。”
  先生皱皱眉头。
  “杜甫小朋友,你爷爷是不错,但古往今来最好的诗人应该是屈原、宋玉。”
  “我爷爷说了,他是天下第一。屈原、宋玉只配做他小弟。”
  先生不想和杜甫争辩。他接着问。
  “同学们,从古到今最好的书法家是谁?”
  这个问题所有小朋友都知道,所以全班同学都纷纷举手。杜甫为了引起老师注意,把双手都举起来,做了个投降的姿势。
  先生指着坐在前排的一个小胖墩。
  “你说。”
  “王羲之。”
  先生点了点头,其他同学都把手放下去,唯有杜甫依然高举。
  “杜甫你怎么啦?”
  “先生,小胖答错了。”
  “那你认为是谁呀?”
  “我爷爷。他说过去最好的书法家是王右军,但现在他是最好的,王羲之在他面前只能俯首称臣。”
  先生知道杜家人比较霸道,得罪他们可能会丢掉饭碗,所以只好忍气吞声。他继续提问。
  “同学们,古往今来最勇敢的人是谁?”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学童们七嘴八舌。有人说是荆轲、专诸,有人说是飞将军李广、楚霸王项羽,有人说是赵云、吕布,还有人说是大唐的尉迟敬德、秦叔宝。
  先生绝望地发现,杜甫再次把手高高举起。他本想装作没看见,但杜甫不依不饶。
  先生只好问:“杜甫,你又有什么高见?”
  “先生,大家的答案都是错的。”
  “难道又是你爷爷?”
  其他学童都听出了先生的讽刺挖苦,哄堂大笑。杜甫不管不顾。
  “古往今来最勇敢的人是我叔叔。”
  杜甫的叔叔杜并十三岁为父报仇杀人,当时轰动一时,连武则天也知道这事。
  先生说:“你叔叔是很勇敢,不过古往今来第一恐怕算不上吧?”
  “项羽他们的勇敢只是传说,其中有很多夸大的成分。我叔叔那是真金白银如假包换。”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00:39:13 | 只看该作者
  杜甫长大后自称“乾坤一腐儒”,他的一生不是在长安街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就是拖家带口“漂泊西南天地间”。那时诗歌写得再好也没有稿酬,主要用来博取名声和发牢骚。按理来说,混到这种地步的人应该非常谦逊,见了村干部都叫领导,可恰恰相反,杜甫什么都缺,就是不缺自信和骄傲。他不止一次说过“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宣称写诗是我们老杜家的事,我爷爷的诗前无古人,你们其他人靠边站。他虽然推崇李白,也赞扬过何逊、阴铿和初唐四杰,但他显然有所保留,并不认为他们超越了自己的祖父。
  这种骄傲自负来自遗传。他的祖父杜审言可能是大唐第一狂人。杜审言确实说过屈原、宋玉只配做他跟班,王羲之在他面前只能俯首称臣。
  杜审言当时和李峤、崔融以及苏东坡的祖先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苏味道做天官侍郎的时候,刚中进士不久的杜审言还是小小的隰城尉。按照规定,他必须把自己的判词上交苏味道审核。第一次交完作业之后,他对守在外面等他一起下馆子的朋友说。
  “苏味道必死无疑。”
  听到这话的人大吃一惊,赶紧追问原因。
  杜审言回答说:“他看见我写的判词,必定羞愧而死。”
  一般人只是年少轻狂,杜审言不是,到老依然狂妄。据说他临终的时候,宋之问等同时代著名诗人去看望他。他睁大眼睛挨个打量大家。
  “我等了你们很久,有句话想和你们说。不把这句话说完,我死不瞑目。”
  宋之问等以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杜审言要对自己的狂妄表示悔恨,所以都洗耳恭听。
  杜审言说:“因为我的存在,你们一直做缩头乌龟。现在我要走了,你们总算有了出头之日。”
  宋之问等人瞬间石化。

  杜审言如此狂傲也不纯粹是大言欺人。他确实是当时最有才华的诗人之一,仅凭一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就足以扬名立万。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其中“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堪称神来之笔。明代著名诗论家胡应麟在他的《诗薮》中断言,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
  杜审言的狂傲使他得罪了不少人。当他从洛阳丞贬为吉州司户参军的时候,遭到司马周季重和司户郭若讷两位同僚联手诬告,坐过一段时间牢。杜审言的儿子也就是杜甫的叔叔杜并当时只有十三岁,下决心为父报仇。他在周季重举行宴会的时候怀揣利刃悄悄潜入周家,在大庭广众之下把周季重刺杀,随后自己也被乱棍打死。这件事当时天下知闻。后来官至宰相的“燕许大手笔”许国公苏颋亲自为杜并撰写墓志铭。
  被杜审言轻视的苏味道是苏东坡的祖先,他是赵州栾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北栾城人,所以后来苏东坡写文章经常自称赵郡苏轼。苏味道九岁能诗文,又是一位神仙童子。二十岁中进士,早年与同乡李峤齐名,世人把他们比作汉朝的苏武、李陵。苏味道做过咸阳尉。吏部侍郎裴行俭欣赏他的才学,召他随军两征突厥。他后来依附武则天及其宠臣张易之兄弟,先后三度拜相。
  唐朝因为李世民做过宰相,所以高宗以后为了避讳,宰相更名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武则天标新立异改为凤阁鸾台平章事。
  中宗即位后苏味道被贬为眉州刺史,不久又晋升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还没赴任即病逝。他的次子苏份就在眉山定居,眉山苏氏后来出了三苏父子。
  苏味道熟谙台阁故事,擅写章奏文字。武则天知道自己抢夺李唐王朝政权的行为不得人心,女人做皇帝更是犯了封建社会大忌,所以严厉弹压一切质疑。骆宾王已经被杀在先,陈子昂又传闻被武三思害死,苏味道只好明哲保身,处事模棱两可,尽量不得罪人,所以得到外号“苏模棱”。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00:39:58 | 只看该作者
  苏味道是唐代格律诗成型时期的重要人物,不过所写多是应制之作,只有《正月十五夜》堪称佳构。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骈阗,络绎不绝,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夸竞。文士皆赋诗一章以纪其事,作者数百人,惟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郭利贞、殿中侍御史崔液三人为绝唱。”
  文章四友之一崔融最出名的是他的考试能力,据说他“应八科制举,皆及第”,这相当于拿到八个专业的学位,是个百科全书式的牛人。他做过崇文馆学士。中宗李显做太子时,崔融是他的侍读学士。崔融的《从军行》为人称道,但我只记得他写过“年年春不待,处处酒相留。”

  李峤是赵州赞皇人,他和苏味道不但是老乡,还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二十岁中进士,都曾依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兄弟,都曾做过位极人臣的凤阁鸾台平章事。不过李峤年轻的时候不畏强暴,敢于和著名酷吏来俊臣对抗。在监军镇压少数民族起义时,他曾独闯僚人居住的山洞劝降。
  一般少年儿童做梦梦见的不是隔壁班的小女生就是变形金刚,李峤和大家不一样,梦见有仙人送他两支笔,从此以后文采飞扬。他晚年被封为赵国公。唐代文官好像没有人封王,所以李峤在诗人中的地位已经至高无上。
  李峤官位既高,寿命也长,他早先和王勃、杨炯喝过酒,后来又同杜审言、苏味道一起吹牛。当这些人都去世之后,他成了诗坛祭酒,和贺知章、张若虚、张九龄、王翰交游。他的七言歌行《汾阴行》借汉武帝故事感叹兴亡盛衰,曾经洛阳纸贵。据说安史叛军逼近长安时,准备逃难的唐玄宗登上花萼楼最后看一眼舞榭歌台,听到伶人唱《汾阴行》的结尾。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李隆基触景生情,无限感慨,连声赞叹李峤之才。
  此外李峤还写过几首好诗,比如《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首诗形象贴切却没有多少诗意,和那首咏画之作“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很相似。李峤最好的格律诗是《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这个杜学士应该就是杜审言。杜审言做过修文馆直学士。

  大江开宿雨,征棹下春流。
  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
  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
  羁眺伤千里,劳歌动离愁。

  其中“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可以媲美杜审言的“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00:41: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所有 于 2012-11-1 00:42 编辑

  唐代诗人中有人狂傲如杜审言,也有人谄媚如宋之问。如果说杜审言是大唐第一狂人,那宋之问就是大唐第一奸人。溜须拍马对常人只是权宜之计,宋之问却把它当作事业经营,几十年如一日。他可以为了一首诗杀害自己的外甥,可以为了做官告发自己朋友谋反,当上主考之后立刻收钱。可能有的看官会认为宋之问的奸诈在唐朝很难夺冠,武三思、杨国忠和李林甫等人才是大奸大恶,宋之问最多只能算唐朝诗人中的第一奸人。我的看法是,武三思等人的奸诈是出于本能,奸诈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情有可原,而宋之问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华得到升迁,他的奸诈纯粹出于贪婪。
  宋之问的籍贯有两种说法,河南灵宝或山西汾阳。如果他真是刘希夷的舅舅,那么他更有可能是河南人,因为刘希夷是颍川或汝州人。颍川和汝州都在今天的河南境内。
  宋之问成名也是在二十岁左右,按照史籍记载,他比外甥刘希夷小。上元二年也就是王勃写《滕王阁序》那年舅甥两人同时进士及第。据说宋之问喜欢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希望刘希夷让给他。刘希夷开始答应,后来又反悔。宋之问恼羞成怒,让家奴用装土的麻袋把刘希夷活埋。
  开元名相张说的次子驸马张垍在他的《控鹤监秘记》中记载了宋之问另一件厚颜无耻的事,“之问尤谄事二张,为持溺器,人笑之”。二张就是英俊潇洒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他们都是武则天的宠臣和情人。张易之深得武则天信任,官至恒国公。武则天晚年兄弟俩把持朝政。大臣崔玄、张柬之等趁武则天病重,带领羽林军诛杀二张。张柬之从名字看比张昌宗更像张易之的兄弟,其实两人毫无关系。宋之问为了讨好张易之兄弟,竟然愿意为他们捧夜壶,实在匪夷所思。

  张易之倒台之后,宋之问贬官泷州参军。泷州就是今天的广东罗定。宋之问在经过梅岭时写下两首名诗。其中一首是《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另一首是《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宋之问受不了岭南的天气燥热和鸟语花香,也喝不惯阿二靓汤,竟然从广东逃回故乡。途经襄阳附近的时候写下另一首名作《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经历了这些变故,“天下丑其行”,但宋之问不以为然,他觉得在厚颜无耻的道路上,自己万里长征才走完了第一步。成功?我才刚刚上路。宋之问回到洛阳后,探知友人张仲之和驸马都尉王同皎等试图刺杀宰相武三思,立刻让侄子告密,致使张仲之满门抄斩。宋之问因此当上鸿胪主簿,逃离贬所的事既往不咎。鸿胪寺掌管各种朝仪,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礼宾司。

  他本来依附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帮助他做了考功员外郎,史称“宋考功”。可是看到韦后女儿安乐公主后来居上,又转而写诗称赞安乐公主仪态万方。安乐公主把他提拔为中书舍人。太平公主一气之下揭发他做主考的时候贪赃。宋之问被贬为越州长史。就是这次江南之行传说他见到了骆宾王。
  临淄王李隆基联手太平公主发动政变,镇压韦后和安乐公主母女,拥戴他父亲相王李旦做皇帝。声名狼籍的宋之问再次遭到流放,地点又是他最不想去的岭南。李隆基觉得大唐帝国之所以变乱频繁,就是因为有太多宋之问这种毫无政治操守的小人,他当上皇帝后立刻派催命使者赶赴钦州。宋之问哀求使者放他一条生路。
  “我保证不会再回长安。”
  “那你准备去哪里?”
  “我去海南做导游。”
  “那我更不能放你走。”
  “为什么?”
  “我最恨的就是导游,尤其是海南的导游。”
  “导游怎么啦?”
  “导游经常骗游客买东西住黑店,海南的导游还骗游客吃海鲜,稍有不从就骂骂咧咧,甚至找人殴打游客。我们当官的已经够缺德了,没想到他们比我们更缺德。在中国,绝对不允许有人在任何方面超过我们做官的,包括缺德。”
  宋之问和王勃一样出身书香门第、才子世家,其父宋令文文武双全,“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唐高宗时官至左骁卫郎将和东台详正学士。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宋之问擅长诗文。宋之悌骁勇过人,后来官至河东节度使,宋之逊书法精湛。他们一家和后来的三苏父子很像,可惜宋之问把才华用错了地方。
  宋之问与沈佺期齐名。他们的诗技巧纯熟,讲求声韵,属对精密,宣告律诗最终定型,因此格律诗又称“沈宋体”。

  传闻被宋之问杀害的刘希夷是个美男子,诙谐幽默酒量惊人,不但会写诗而且善弹琵琶精通音律。要是生在今天,肯定秒杀那些欺世盗名的所谓才子。当时流行律诗,可是刘希夷却擅长古体,所以文名不如宋之问。给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下面这首《代悲白头吟》。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直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据说当他写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的时候,感觉这两句诗和石崇的“白首同所归”一样不吉利,决定删去。可是接下来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和这句大同小异,他不舍得再删,于是安慰自己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干脆连前一句一起保存。他把诗拿去向年龄相仿的舅舅宋之问炫耀。宋之问特别喜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听说没有其他人看过,恳求他割爱。刘希夷答应后又反悔。宋之问一怒之下把他杀害。

  和宋之问齐名的沈佺期也是河南人。他们同一年出生,同一年中进士,都做过考功员外郎,都曾因受贿入狱,都曾依附张易之并因此遭到流放,而且流放地都是岭南,真是名副其实的难兄难弟。
  沈佺期从岭南回来之后,写了首《回波乐词》调侃自己,“回波尔时佺期,流向岭外生归。身名已蒙齿录,袍笏未复牙绯。”他决定改变讨好目标,直接写诗取悦皇帝。这一招果然高明,不久他从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升为太子詹事,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高干待遇。
  燕国公张说是开元初年的文坛领袖,他曾经称赞“沈三兄诗须还他第一”。同样有人把沈、宋比作苏武李陵,“苏李居前,沈宋比肩”。抛开他们的人品不说,沈佺期和宋之问在律诗形成的过程中确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流传下来的作品看,沈佺期比宋之问更有才华。他的两首边塞诗都堪称经典。

  杂诗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咋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后一首诗借用了乐府古题“独不见”,本身却是标准的七律。郭茂倩《乐府诗集》把“独不见”解为“伤思而不得见也。”诗中长安少妇的良人征戍辽阳,夫妻已经十年未见,音书渺茫。在这漠漠轻寒的夜里,芳心随秋叶飘零,思念如寒砧断续。
  “谁谓”一般解作“谁说”,但这里似乎可以解作“你说”。流黄通常理解为绢做的罗帐。最后一联的意思应该是,你说空怀思念不能相见也就罢了,偏偏明月又来捣乱,提醒我你也在遥远的月光之下,今晚看来是睡不成了。后来晏殊写的“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意思和这句差不多。
  沈佺期还写过一首《夜宿七盘岭》,从题目到声韵都是标准的五律,彻底摆脱乐府的痕迹。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只有在寂静空山住过的人,方能领略“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的意境。

——第三回完结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2:11: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所有 于 2012-11-1 12:12 编辑

  第四回  张若虚压倒全唐  贺知章老大回乡

  进士出身的李峤、苏味道和张九龄等人相继拜相,让唐朝读书人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希望。因为李峤、苏味道的出身都很平常,张九龄更是来自偏僻的岭南曲江。魏晋南北朝以来那种门第决定一切的社会风气开始转向,以至于“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高门大族第一次在真才实学面前信心沦丧。
  唐朝举子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必须由地方行政长官推荐,称为岁贡。就像现在保送上大学,肯定会有人走后门,但如果你推荐的举子总是名落孙山,地方官就会被认为没有知人之明,甚至有受贿之嫌。所以一般情况下,真有才华的人还是能得到推荐,因为这关系到地方官的脸面。不过荆南地区发生天方夜谭,在唐朝开国之后长达两百年的时间里,这里选送的举子竟然全部名落孙山。荆南是号称唯楚有才的古代楚国的地方。当时人们把这种情况称为“天荒”。大中四年长沙人刘蜕考中进士之后,荆南读书人奔走相告。节度使崔铉为了表彰刘蜕“破天荒”,下令发给刘家七十万制钱重奖。
  进士不但在普通人眼里无限光荣,在皇帝眼中也非常拉风。唐太宗力主恢复科举,要求在传统考试科目中加考经史。有一次他站在城楼上看着新科进士鱼贯而入皇城,对魏征等人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彀是指弓箭射程,唐太宗的意思是天下英雄都在我控制之中。唐宣宗每次接见朝臣,都要问是否进士出身。如果回答“是”,他接着还要追问主考官姓名以及当时的试题。遇到没有考中进士的才子,他会非常惋惜。他甚至自封“乡贡进士李道龙”。
  正因为朝野重视进士,莘莘学子一旦得到地方推荐成为贡生,立刻被当作潜在的高官显宦,人称“白衣公卿”或“一品白衫”。进士考试很快脱颖而出,成为最受重视的考试科目。举国上下都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进士高。金榜题名被视为“登龙门”,有诗为证:

  东风节气近清明,车马争来满禁城。
  二十八人初上牒,百千万里尽传名。

  很多读书人为了得到这份荣耀,一生都在为考试忙碌。中唐诗人赵嘏不禁感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2:14:26 | 只看该作者
  进士放榜之日,俗称曲江大会。皇帝亲临曲江南岸紫云楼,教坊优伶载歌载舞。长安万人空巷。每年都有年少英俊的进士被选为探花郎,他们可以走进任何一位王公贵族的花园采摘花朵。花木被攀折践踏的王公贵族反而引以为傲。连平康里的歌妓都以接待新科进士为荣。

  银缸斜背解鸣珰,小语偷声贺玉郎。
  从此不知兰麝贵,夜来新惹桂枝香。

  那种轰动长安、名扬天下的骄宠,连出家人都心动。晚唐女道士鱼玄机有次出游看到曲江大会的盛况,回去郁闷了很多天,“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上名。”
  这天也是富贵人家挑女婿的日子。他们往往全家出动守在金榜前,一听说有人大叫“我中了”,立刻扑上去抢人。无论老少俊丑,先抢回家再说。回去之后沐浴更衣,大排筵席,追问“结婚了没有?”没结婚或丧偶最好,结婚了就动员离婚,总之来了就别想走。李商隐和韩冬郎的父亲韩瞻是同榜进士,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出动部下勇士抢人。他们双双做了王茂元的女婿。
  江淮举子卢储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来到长安,向大臣李翱行卷请求推荐。李翱正好有事必须外出,便将卢储的诗文随手放在书案上。李翱长女刚刚十五岁,在父亲书房偶然看到卢储的文章。当晚她对父亲说“此人才气非凡,肯定能中状元”。李翱看完觉得确实不错,请人向卢储提亲。古人结婚很早,卢储估计已经成家,所以婉言谢绝。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在友人劝说之下,卢储又答应了。当时李翱的老师韩愈已经是文坛领袖,李翱也很有门路,经他不遗余力推荐,卢储果然在第二年高中状元。
  在卢储和李翱千金新婚之夜,卢储乘兴写了一首诗“催妆”。

  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
  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

  考进士做高官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让你更容易青史留名。以下面将要出场的张若虚和贺知章为例。张若虚一首《春江花月月》足以笑傲唐朝,贺知章的《咏柳》和两首《回乡偶书》在唐诗中只能算是中上之作。可是史书上贺知章的事迹很多,而张若虚几乎没有提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贺知章进士出身并且官位很高。
  今天我们都知道张若虚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代表作是《春江花月夜》。可你如果翻查唐宋以来的各种唐诗选集、诗话杂记,你会怀疑张若虚和张无忌一样,是个历史上并不存在的人物。这些书上几乎没有一字提及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是近几百年最流行的唐诗选本,《春江花月夜》也没有入选。
  这种情况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也不难理解,直至今天类似的事情还在发生。很多无名作者的诗文写得很好,可是因为不符合潮流或没有被编辑看到,出版的机会就很小,不出版就很难引起足够的关注。新疆阿勒泰女作家李娟就差点湮没无闻。我认为中国现当代作家中只有她的散文和鲁迅的短篇小说、徐志摩的诗歌肯定会青史留名。李敖说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都是李敖。香港作家董桥批评大陆作家文字被污染。我大致认可他们的说法和判断,不过那是在李娟出现之前。“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李娟会让你想起陶渊明,而不是和她年龄相仿的韩寒郭敬明。我要是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看了李娟的文字后一定不好意思再恋栈,我会连夜辞去正部级高干回家含饴弄孙。
  古代文化的传播条件远不如现在,即使是李白、李商隐和李贺这样的著名诗人,也有很多作品没有流传下来。《春江花月夜》能够保存至今已经非常幸运。这首诗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可能和它的体裁有关。自从初唐格律诗定型之后,虽然李白、李颀、白居易等人都写过脍炙人口的歌行体长诗,但总的来说是格律诗一统天下,加上张若虚作品很少名声不大,《春江花月夜》渐渐就成了山谷里寂寞的野花。
  有时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况,那就是作品流传下来,作者却不知道姓甚名谁。因为他的作品附会到另一位名人身上。最著名的例子是归于李白名下的两首词《忆秦娥/箫声咽》和《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这两首词极有可能是后人假托李白之名,因为最早提到它们的是北宋和尚文莹撰写的《湘山野录》。如果这两首词真是出自李白之手,怎么可能整个唐朝没人见过?这两首词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艺术水准之高又似乎只有李白才能达到,所以千百年来争论不休。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2:17:03 | 只看该作者
  张若虚是扬州人,做过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合称“吴中四士”。兵曹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武装部长,主要任务是忽悠农家子弟上战场,告诉他们当兵可以欣赏边疆风光,少数民族姑娘都很开放。可是农家子弟虽然老实但不傻,很快就不再受骗上当。当时男子为了逃避兵役宁愿自残或请他人把自己打伤,白居易因此写了《新丰折臂翁》。整天和一群躲在山里宁死不当兵的老百姓捉迷藏,一定不是张若虚小学作文里表达的“我的理想”。
  最早收录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上有《春江花月夜》同题诗五家七首,张若虚这首只是其中之一。隋炀帝和晚唐温庭筠都写过这个乐府旧题。只不过因为张若虚这首名声太响,而且写的就是夜晚的春江花月,所以容易让人以为这个诗题是张若虚独创。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相对大江明月的永恒,人生就像春花容易凋残。而在这短暂的人生里,我们还要经历离合聚散。整首诗清新空灵,既有北朝民歌的明快,又有南朝民歌的婉转。晚清文史家王闿运盛赞《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后来的咏月诗词,鲜能出其轨范。“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几乎涵盖所有和月亮有关的诗文。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其实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没有脱出《春江花月夜》的范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BMWSKY宝马会 ( 粤ICP备13075095号-3

GMT+8, 2024-11-29 13:29 , Processed in 1.03918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