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所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唐诗演义》古典诗词解读第二神贴,第一名空缺!--第五回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2:19:04 | 只看该作者
  贺知章是张若虚的朋友。因为都属于吴越才子,早年经常一起唱和遨游。在唐代诗人中,贺知章可能是人生最圆满的人。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说自己打赢了十场战争。我觉得贺知章才是真正的十全老人。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贺知章几乎没有。
  他出生在和西湖一江之隔的会稽永兴,也就是现在的杭州萧山,后来随家人迁移到山阴也就是现在的绍兴。在苏东坡到达杭州之前,绍兴是浙江乃至江南的文化都城,因为那里有王羲之的兰亭。贺知章前半生忙着考试,中进士并考取超拔群类科时已经年近四十,后半生和风流天子唐玄宗重叠,横跨贞观永徽和开元天宝两大盛世。
  贺知章来到世上和离开人间仿佛经过神仙掐算,他在贞观之治刚刚过去十年的时候出生,安史之乱爆发前十年他已回到家乡寿终正寝。这九十年是唐朝历史上最好的九十年,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九十年。他不但没有象李白杜甫王维那样被安史之乱波及,反而因为他过去侍读的太子李亨利用这次动乱掌握皇权,获得了礼部尚书的追赠。
  唐朝人的平均寿命可能不到四十岁,杜甫四十出头写的《赠卫八处士》已经提到“访旧半为鬼”,但贺知章活了将近九十岁。在那个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这相当于现在的百岁人瑞。考虑到贺知章嗜酒如命,如此健康长寿更是罕见。看来饮酒有碍健康的理论,至少在贺知章身上没有应验。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不清醒,很多留恋权位的政治家老了甚至祸国殃民。但贺知章最好的几首诗都是八十五岁告老还乡之后的作品。
  除了文章风度名扬天下,贺知章还是著名书法家。当时有些人为了得到他的墨迹,每天准备好纸笔跟着他,请他下馆子帮他追美女。贺知章喝醉之后来者不拒,而且往往比清醒时写得更加潇洒飘逸。他兴之所至还喜欢在亭台和屏风上写字。每次当他写完转身,后面就打成一片。

  贺知章平易近人,善于奖掖后进。他看了李白的《蜀道难》后夸赞李白是天上谪仙,使李白一夜之间名动京城。到了晚年,贺知章更加放荡不羁,喜欢和里巷百姓称兄道弟,自号“四明狂客”和“秘书外监”。和那些道貌岸然的官僚不同,贺知章始终象个顽童。
  贺知章懂得享受,喜欢美食美酒。他和李白、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是当时的“饮中八仙”,经常在长安酒肆流连。可能有人觉得身为大臣醉卧街头有失体面,但贺知章不以为然,因为八仙中有人比他地位更高。其中那位李琎是唐朝宗室汝阳王,爱好音乐而且人物俊秀,被他叔叔唐玄宗李隆基赞为“花奴”。
  虽然率性随意,但贺知章不失大臣之体,诙谐幽默,谈吐风雅。工部尚书陆象先是他的远亲,特别喜欢和他交往。他曾经说过“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高士。我和子弟很久不见面,并不想念他们,可是和贺知章一天不见,就觉得自己象个猥琐小人。”
  仕宦而至将相。他官至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太子宾客和太子亦师亦友,一般都是公认德高望重的人才能担任,离将相只有一步之遥。唐玄宗甚至亲自为他撰写操行评语。在他做太子宾客期间发生一件有趣的事。因为唐玄宗寿命太长,太子即后来的唐肃宗迟迟不能继承大统,太子属官因此也多年得不到升迁。贺知章的同僚左补阙薛令之把这种不满写在墙上公开抱怨。唐玄宗知道之后请他自便,爱干嘛干嘛。薛令之一气之下,徒步走回老家。
  富贵而归故乡。连没读过多少书的项羽都知道,富贵不还乡,如衣绣夜行。古人最讲究落叶归根,但很多人都倒在追求名利的路上。天宝二年,贺知章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夜游仙宫,醒来之后明白大限将至。他以年老为由上表请求允许他做道士并回到山阴故里。
  李隆基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把他请入皇宫,让所有皇子皇孙都来和他辞行,并且亲自写诗相送,同时命令有关部门在城外大排筵席,允许文武百官放假一天,送别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此外李隆基还封贺知章之子为朝散大夫兼本郡司马,唯一的职责就是侍候他老爸。贺知章希望可以得到周宫湖数顷湖面做放生池,玄宗干脆赐他镜湖剡川一曲。
  天宝三年贺知章在子孙护送下坐轿南下。他已经多年没回家,过去的熟人都已经走得差不多了。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最有意思的是,他虽然乡音未变,可是村里的儿童已经把他当作外乡人。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除了这两首《回乡偶书》,贺知章还有一首《咏柳》脍炙人口。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2:20:43 | 只看该作者
  “吴中四士”之一的张旭是苏州人。他做过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和贺知章一样好饮,一样颠狂,世称张颠。他也属于“饮中八仙”。他的书法造诣连贺知章也退避三舍,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张旭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书法真迹传世。
  张旭之母陆氏为初唐书法家陆柬之的侄女,也是大书法家虞世南的外孙女。张旭从小在母亲督促下练字。做官之后,经常喝得烂醉在街上暴走,想得到他真迹的人比贺知章的追随者更辛苦,因为他们必须跟着他奔跑。张旭兴之所至,甚至以头发蘸墨作书。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唐伯虎用祝枝山身体作画,极有可能是受到张旭启发。诗人李颀擅长用诗歌为人物画像。他笔下的张旭遗世独立,旁若无人。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
  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
  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
  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
  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
  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
  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
  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
  诸宾且方坐,旭日临东城。
  荷叶裹江鱼,白瓯贮香粳。
  微禄心不屑,放神于八纮。
  时人不识者,即是安期生。

  据说张旭早年书法并无过人之处,有一次偶然遇见公主车驾和重庆棒棒军争道,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开始领略笔法之妙,后来又从公孙大娘舞剑器得到顿悟,从此更上一层楼。初唐书法大家象盛唐著名诗人一样争相问世,蛮不讲理。人们认为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都不算尽善尽美,惟有张旭毫无争议。传说颜真卿曾两度辞官,专心拜他为师。杜甫称赞张旭草书“悲风生微绡,万里起古色。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
  张旭留下的诗文不多,但《桃花溪》却入选《唐诗三百首》。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包融是吴中四士中最不起眼的一个,文学成就也最低,没有好诗传世。
  包融可以忽略不计,但王湾却不能不提。贺知章将近四十岁才中进士,王湾却是少年得志,二十不到就金榜题名,他是唐朝年龄最小的进士之一。王湾是洛阳人,做过荥阳主簿。《河岳英灵集》的编者殷璠说王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开元五年朝廷命马怀素主持编校《群书四部录》。王湾受荐编书,书成升任洛阳尉。
  洛阳当时地位和长安接当,洛阳尉就相当于现在的上海市**局长。可是王湾并不留恋官位,不久之后他就远走高飞。开元十七年他曾写诗献给当时的宰相萧嵩和裴光庭,这是他在历史上留下的最后一点音讯。王湾少年得志,学问才华登峰造极,仕途也还算顺利,可是这一切他都可以毅然放弃。他这样做只有一种解释,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散带疏狂。相对陶渊明被迫归隐,我觉得王湾更加自由奔放。
  王湾虽然是北方人,但他对江南情有独钟,经常往来吴楚间。他最著名的诗《次北固山下》就是他的江南游记。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不同版本差异很大,有的甚至已经改名。《河岳英灵集》取名《江南意》,内容大相径庭。

  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根据殷璠记载,“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张燕公就是燕国公张说,他把这句诗亲手书写在宰相衙门的屏风上,当作好文章的榜样。
  明代胡应麟认为“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入毫颠,可以作为初唐和盛唐诗歌的分水岭。

——第四回完结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23:30:17 | 只看该作者
第五回  李颀解听又解赏  王翰醉卧在沙场

  在唐代诗人中,李颀的名声和他的成就最不相称。张若虚已经正名,李颀却似乎没有机会翻身。这一切可能和他的名字有关。“颀”字除了组词“颀长”,好象再也派不上用场,把它单独放在一个地方,即使是语文老师也看着陌生,不敢贸然相认。十几年前有个很有气质的女演员名叫段岫,岫字出自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很好的一个名字。可是这个岫字现在已经非常生僻,离开了《归去来兮辞》可以认出来的人不多。当段岫还在艺校读书的时候,老师经常念错。久而久之,所有老师都不敢再向段岫提问,因为总是念错名字老师也觉得丢人。段岫后来昙花一现,她的名字不好认是重要原因。可见取名字非常关键,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取名喜欢用生僻的字,以为这样与众不同,很可能适得其反,间接造成孩子的平庸。
  名如其人,李颀是第一个大量写作长篇歌行并且留下不少名篇的人。唐代诗人一共有十几首优美的长诗传世,李颀出品几乎占了三分之一。
  《唐才子传》说李颀是东川或赵郡人。东川如果是指剑南东川,那李颀就是李白的同乡,说不定还和李白是宗亲。李白比李颀小十一岁,晚十一年去世,两人性格诗风也接近,王昌龄和高适是他们共同的好友,但似乎两人并无太多交往,这说明他们很可能不是老乡。所以李颀更有可能是赵郡人,那又成了苏东坡的同乡,前面提到的苏东坡祖先苏味道就是赵郡人。
  李颀和陈子昂一样戴着金手链出生,小时候因为调皮捣蛋,被家里送到河南登封住过一段时间,在少林寺做过武僧。李颀的好友高适笔下“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的邯郸少年,很可能就是以李颀为原型。不过李颀报仇不死的主要原因不是他武艺高强,而是伤人后及时赔偿。有一天他决定痛改前非,因为他发现自己已经家徒四壁,只有一只小狗不离不弃。

  李颀出身豪富的传说应该和实际相符。他是唐朝最好的音乐评论家,懂得欣赏一些很少见的西域音乐,一看就是从小打下的基础。当时大多数平民百姓接受的音乐教育,除了笛子和二胡就是鸟叫。
  家财荡尽的李颀开始隐居颍阳读书,经过十年辛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考取进士。不久之后做了新乡尉。
  这天他和几个朋友正在酒楼喝酒闲聊。席间大家聊起最近洛阳发生连环大案,十几位王公贵族接连被盗。众人都觉得这伙强盗胆大包天,狂妄到极点。
  这时一个捕头跑来报告,有人正在和本地的几个黑道中人接触,试图脱手一些珠宝。
  李颀酒兴正浓,不以为意。
  “你带人盯着他们,把他们抓起来关进牢里,明天我再审问。”
  那位捕头提醒他:“大人,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他们想出手的东西很可能来自洛阳。”
  “不可能吧,现在风声这么紧。”
  “我看过其中一件翡翠,极有可能来自大内。”
  李颀的几个朋友也是江湖中人,顿时来了兴趣。
  “这些人胆大妄为,他们在东京洛阳敢连续犯案,到了新乡顶风销赃也不是不可能。他们认为我们这种小地方谁也奈何不了他们。”
  李颀只好随大流,喝完海碗里的酒起身工作。
  “走,我们去看看。”
  一行人上马来到靠近新乡北门的城隍庙。不料有个捕快不小心惊动了江洋大盗布置的暗哨,正在庙里交易的大盗得到同伙发出的信号,踢翻装扮成买家的捕头,飞身上了城隍庙屋顶。
  李颀问捕头:“你们有没有通知守城门的驻军?”
  “没有。”
  “赶快派人上城楼。”
  城隍庙的屋顶离北门城楼至少有两丈之遥,而且飞檐上翘无法助跑。捕头不相信有人能够飞越这么远的距离,所以一边召集人手一边摇头。
  当他带领手下爬上城楼时,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
  三个强盗在光滑的琉璃瓦屋顶上倒立行走。他们看起来象是无头僵尸,在月光下显得特别诡异。

  待捕头反应过来下令放箭时,他们已经飞落北门城楼。
  这些大盗事先在城楼上布满铁蒺藜。捕快和赶来助阵的驻军纷纷中招。强盗们顺着绳索从容出逃。
  他们一口气跑出三五里,这才在一个山岗上停下来休息。连同在城墙上接应的人在内,他们一共有四个人。
  其中一个比较年轻的强盗说:“大哥,今天这些笨蛋要是预先在城楼上埋伏弓箭手,我们就插翅难逃。”
  “你们千万别小看公门中人。刚才已经有人想到要封锁城楼,只是慢了一步。”
  “以后我们不能在城里交易了。”
  “我也不想呀。可是谁敢在这荒山野岭和我们做买卖。”
  有人咳嗽一声。
  “谁?”强盗首领立刻警觉。
  年轻强盗困惑不解。
  “怎么啦?”
  强盗首领没理他。
  “请高人现身。如果这是前辈的地盘,我们愿意留下买路钱。”
  其他几名强盗立刻抽出刀剑准备迎战。
  大盗首领说:“你们把刀剑收起来。”
  “为什么?”年轻强盗勤学好问。
  “这位高人对我们的逃跑路线了如指掌,就说明他有备而来。他没有向官府通风报信,说明他并不想为难我们。”
  “我们比他人多,完全可以跟他干。”
  “他既然敢现身,就说明他完全有能力对付我们。再说,你怎么知道他的人比我们少?”大盗首领提高声音,“这位前辈高人,我们本来应该当面拜见。但是为了大家的安全,我们还是互不相识比较好。晚辈愿意留下部分金银珠宝,希望前辈放我们一条生路。”
  躲在树后的正是李颀。他问:“你们是从洛阳来的?”
  大盗首领说:“既然前辈知道我们的来历,那我们更要请前辈手下留情,否则我们只好以命相拼。”
  李颀沉默。
  大盗首领说:“前辈,我们可以走了吗?”
  “你们走吧。洛阳王公贵族的珠宝无数,你们的性命只有一条。希望你们从此以后金盆洗手。”
  大盗首领带着同伙面朝李颀的方向跪下磕头。年轻的那位不太情愿,被首领踢了一脚。
  他们留下一个包袱,从容退走。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23:31:31 | 只看该作者
  李颀继续在新乡待了一年多,然后借口不喜欢官场应酬辞去工作,此后再也没有上班,却一直在唐朝房价最贵的东京洛阳呼朋唤友,赌马泡妞。
  李颀性格豪放,交游很广。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王维等都是他的好朋友,这几个哥们都不是一本正经的官员。王昌龄做过龙标尉,高适做过封丘尉。几个警察局长混在一起,多半没干好事。他们性格豪放却又心慈手软,“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根本不适合做官,即使做了官也很难升迁。高适后来拜将封侯是因为在安史之乱中意外显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李颀有一首著名的送别诗《送陈章甫》,写的虽然是他的一个朋友,但我觉得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通常篇幅比较长的小说散文才能塑造人物形象,李颀却只需要寥寥数行。这可以说是李颀横行诗坛的独门兵器,李白、杜甫也未能掌握这门绝技。

  因为对自己的国力过于自信,所以唐朝特别好战,这有点像今天的美利坚。就以历朝盛世中排名第一的太宗贞观年间为例,平均每年至少发生一场战争,分别和突厥、僚人、焉耆、党项、羌、敕勒薛延陀、高昌、高句丽开战。和高句丽的战争旷日持久,从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延续到高宗总章元年(668年)。
  唐玄宗的开元天宝是另一个大唐盛世,战火同样不曾消停,平均两年至少发生一次战争。打击的敌人以吐蕃为主,契丹、小勃律和南诏也加入战团。平定安史之乱用了将近十年。而唐朝和南诏的战争,从天宝年间一直到唐朝末年,持续了一百多年。
  战争习以为常,诗人身不由己,就连王维这个不穿袈裟的和尚,都曾经“使至塞上”,更何况王昌龄、李颀、高适这种性格比较豪放的人。这也是唐朝边塞诗繁荣的一个原因。
  诗人一般都对战争持否定态度。这很容易理解,大凡诗人都生活在社会底层,亲眼看见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唐朝政府比较开明,反战也不会动辄被骂汉奸。

  有的看官可能会说,除了陈子昂、王维、高适、岑参、李益、王建等人,大多数诗人并没有去过边关,所以他们的边塞诗都是纸上谈兵。这就是对边塞诗的狭隘理解了。边塞诗其实就是对外战争题材的诗,没有去过边关并不表示没有经历对外战争。其实唐朝在对外战争中很少占上风,三征南诏、四征高句丽、鏖战吐蕃大多以失败告终,损兵折将,突厥曾经兵临长安城下,安史叛军更是马踏长安洛阳。只是因为综合国力太强,唐朝才没有提前灭亡。
  李颀的好朋友王昌龄、高适和王维都写过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他们都曾去过边疆。王昌龄甚至可能去过今天中亚吉尔吉斯斯坦的碎叶城,传说这里是诗仙李白出生的地方。李颀受他们影响,也以边塞诗见长。

  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轻车是指李广的堂弟轻车将军李蔡。唐代边塞诗为了骂得痛快,通常借用汉朝的人名地名,李广兄弟和卫青、霍去病舅甥经常出现。这首诗很难得地兼顾战争双方,既写到战争给汉军将士带来的牺牲,也写到战争给游牧民族造成的苦难。“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讽刺汉唐两朝发动的战争多数都毫无意义,只能得到葡萄之类可有可无的东西。   

  下面这首《古意》同样批评战争的旷日持久和毫无必要。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磔。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能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李颀擅长五、七言歌行,明清诗论家胡应麟、沈德潜和方东树等都将其歌行与王维、高适、岑参相提并论。王世贞则对他的七律推崇备至。七言歌行是一种特别适合写边塞诗的诗体,象草原上的骏马一样奔放不羁。
  李颀还有一个绝招,那就是他擅长写音乐诗。他在这方面的才能同样无与伦比。
  琴歌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渌水》和《楚妃》是琴曲名。正是因为有李颀这样的知音,当时的几个音乐家才得以青史留名。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觱篥(bì lì)又名“筚篥”,是一种和羌笛比较接近的乐器,声音悲凄。这个安万善虽然有个汉名,其实和安禄山一样是个胡人。那时候唐朝国力强盛影响深远,很多少数民族都有汉名,就象今天人们热衷取英文名。

  李颀最著名的音乐诗是《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董大即董庭兰,当时著名的琴师。《胡笳弄》是根据胡笳乐谱改编的琴曲,所以董庭兰是弹琴而非吹奏胡笳。房给事是指著名宰相房琯,他曾任给事中,董庭兰后来做了他的门客。房琯经常召集朋友去他家听琴,很多人甚至通过董庭兰走后门。房琯在安史之乱中罢相据说就是受董庭兰牵连。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李颀把董庭兰的琴技说得神乎其神,连妖精也从深山跑来偷听。唐朝四大李姓诗人李白、李颀、李贺和李商隐都妙想天开,完全不受自然法则和社会制度局限。后来武侠小说里那些违反常识和无视地心引力的武功战法,很可能受到他们的启发。

  李颀的代表作还有一首七律《送魏万之京》,我觉得都是老生常谈,远不如他的散体诗出色当行。他和本家李白一样,性格潇洒豪放,律诗不是不能写,终究不是他们擅长。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李颀经常往返洛阳和颖阳,他在两地都有家产,偶尔也去长安。他和王维、綦毋潜、崔颢以及洛阳尉刘晏等人交往频繁。王昌龄去江宁和高适去封丘经过洛阳,他都设宴款待并有诗相送。洛阳当时有很多退休高官,李颀应该和綦毋潜一样对官场还没死心,试图通过这些高官得到升迁,可是未能如愿。殷璠《河岳英灵集》编成于天宝十二年,李颀在此之前离开人间。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23:32:41 | 只看该作者
  李颀写过这么多好诗却至今声名不彰,王翰正好相反,一首金曲就让他成为当时的流行偶像。
  王翰是并州晋阳即今山西太原人。因为李渊、李世民父子是在太原起兵,所以唐朝建立后太原被当作北京。后来唐玄宗逃往成都,所以成都算是南京。王翰是个考试机器,中进士后又举直言极谏,后来还通过了超拔群类考试,难度直逼李峤的“应八科制举皆及第”。
  王翰兼有李颀的豪爽和杜审言的狂妄。他在景云元年举进士,次年就干出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他把当时海内知名文士分为九等,公然在吏部东街张榜公布。这份名单立刻引起轰动,看热闹的人把吏部东街挤得无路可走,连卖臭豆腐的小贩都提前完成战略目标。王翰把自己和张说、北海太守李邕放在第一等。那些被他列为低等动物的文人义愤填膺,其中有些是当朝大臣。他们认为王翰涉嫌人身攻击,纷纷要求严惩王翰。当时宋璟为吏部尚书,他觉得王翰这么做无伤大雅。王翰的朋友有些人是王公贵族,他们也帮王翰说话。这件事后来不了了之。王翰虽然没有受到惩罚,但是为了躲避舆论攻击,暂时回到故乡闲居。
  王翰出自并州豪门,陈子昂和李颀相比之下只能算来自小康之家。他们可以买奔驰宝马,而王翰家里养着很多价值连城的赛马。现在的山西煤老板嫁女请明星捧场是轰动全国的新闻,王翰家有自己的歌舞团,春节联欢晚会可以在家族内部举行。

  王翰赋闲期间因祸得福,张嘉贞和张说先后来到并州。张嘉贞不久之后拜相,是个很有才干的大臣。王翰性格豪爽出手大方,张嘉贞对王翰非常欣赏。王翰经常在宴席上痛饮狂歌,“发言立意,自比王侯。颐指侪类,人多嫉之”。张嘉贞毫不介意。他可能收下了王翰的一匹汗血宝马,当然装聋作哑。
  张嘉贞离任后,张说接任并州长史。二张后来成为政敌,但张说同样礼遇王翰。张说比张嘉贞更有威望,他是李隆基打败太平公主的主将,早在唐玄宗开元初年就做过宰相。
  张说在开元九年再次成为宰相,这次又是取代张嘉贞。王翰也开始时来运转。王翰是那种很难让人拒绝的朋友,性格豪爽风度翩翩,下馆子的时候抢着付账,随便送出一件礼物都能让官员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不然很难解释他能同时得到张嘉贞和张说这两个政敌的欣赏。
  富可敌国、才气无双加上前途无量,王翰在当时的钻石王老五排行榜上无限风光,超过某些亲王。今天的所谓京城四少,和王翰相比都是小玩闹。
  在张说再次拜相期间,张翰相继担任秘书省正字、通事舍人和驾部员外郎。他和张九龄、祖咏,贺知章等人张说宰相府的常客,当时他不过三十开外,但已经是举世公认的“朝端英秀,词场雄伯”

  张说罢相后,王翰失去靠山,那些受过他羞辱的朝官趁机扑上去群殴。王翰被贬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虽然官越做越小,但他到仙州后,还是“日聚英豪”,提笼架鸟,和祖咏等人恣意胡闹。于是又被贬为道州司马。长期的声色犬马已经使他的身体非常虚弱,偶感风寒得不到及时治疗,竟因此死在半道。
  在李白到达长安之前,王翰就是当时的超级巨星。杜甫在《壮游》一诗中说自己“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虽然是他自卖自夸,但间接说明王翰当时多么有名。杜甫说王翰想和他做邻居没有旁证,当时倒是确实有人觉得和王翰做邻居三生有幸。
  王翰诗如其人,可惜很多已经散失。传世之作最负盛名的就是《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中流露出作者的反战倾向,但是豪气纵横,看不出多少哀伤,这就是所谓的盛唐气象。明代诗坛领袖王世贞认为此诗可以作为唐朝七绝压卷之作,在他看来,这首诗比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更有资格代表唐人七绝。

  王翰的诗大多歌咏沙场少年和玲珑美人,感慨人生短暂光阴荏苒,辞采华丽音韵婉转。代表作除了《凉州词》,还有《饮马长城窟行》。

  长安少年无远图,一生惟羡执金吾。
  麒麟前殿拜天子,走马西击长城胡。
  胡沙猎猎吹人面,汉虏相逢不相见。
  遥闻鼙鼓动地来,传道单于夜犹战。
  此时顾恩宁顾身,为君一行摧万人。
  壮士挥戈回白日,单于溅血染朱轮。
  归来饮马长城窟,长城道傍多白骨。
  问之耆老何代人,云是秦王筑城卒。
  黄昏塞北无人烟,鬼哭啾啾声沸天。
  无罪见诛功不赏,孤魂流落此城边。
  当昔秦王按剑起,诸侯膝行不敢视。
  富国强兵二十年,筑怨兴徭九千里。
  秦王筑城何太愚,天实亡秦非北胡。
  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年轻时候曾经说过“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执金吾位同九卿,是守卫京师尤其是皇城的北军最高统帅,相当于现代的中央警卫司令。“执金吾缇骑二百人,持戟五百二十人,舆服导从,光满道路,群僚之中,斯最壮矣。”因此长安少年和刘秀一样羡慕不已。
  王翰是唐朝诗人中活得最洒脱的人。李白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李白一心想求仙,王翰认为神仙不假外求,自己快活就是神仙,在人间已是颠,何苦要上青天。李白喜欢游览名山大川,王翰认为姿色是一道风景线,踏遍青山不如温柔同眠。

——第五回完结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21:10:56 | 只看该作者

  第六回 春风不度玉门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一个秋天的黄昏,王之涣登上鹳雀楼。他在楼下的时候还是初唐,他刚刚告别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到了楼上已是盛唐,张九龄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张继济济一堂。
  胡应麟认为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宣告盛唐驾到,但更多人觉得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才是盛唐风标。这首诗出现之后,唐朝从贞观永徽进入开元天宝。那种天下太平、百姓富足的景象,杜甫多年之后依然念念不忘。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开元和天宝初年不但政治清明,百姓安宁,而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天公不劝也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后世有人把汉武帝时期以及清朝康乾盛世与其相提并论。汉武帝时文有司马相如司马迁,武有李广卫青霍去病,但因为连年战争已经民不聊生;康乾盛世除了纳兰容若,再无一流诗人,而纳兰容若在盛唐很难进入前十名。盛唐,只有盛唐,才高八斗,富得流油,才情财富,应有尽有。
  盛唐使我想起苏州。苏州不但风景优美,自古以来就是天下首富,而且文化发达,人才辈出。明清两朝苏州一府考中的状元,竟然三倍于北方诸省。

  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和《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地普救寺相距不远。《西厢记》改编自元稹的《会真记》,张生的原型极有可能是元稹本人。当地的两大名胜都和唐代诗人有关。永济离潼关很近,交通方便,所以鹳雀楼经常有诗人登临赋诗。中唐诗人畅当也写过五言绝句《登鹳雀楼》,这首诗可以和王之涣所作分庭抗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畅当姓氏罕见,他和王之涣一样出身官宦家庭,不过他父亲畅璀官至礼部尚书,比王之涣的父辈官大得多。畅当是军人出身,然后才考中进士弃武从文。这首诗也写得境界高远,豪气干云。
  太原王氏是魏晋以来的名门望族,不过王之涣这一支早已家道中落,从他曾祖到父亲都是县令一级的地方官。王之涣的兄弟之咸、之贲也有文名。有人奇怪王之涣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看看今天县长和县委书记的子女都在做什么就知道了。儒家经典就象现在的政治教材,只有少数变态才看得津津有味。王之涣靠祖荫不用经过考试就可以做公务员,他才不愿意皓首穷经。
  王之涣和王昌龄、高适是好朋友,三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既不读书考进士,也没想过要做诗人。有一天不知是互相约好,还是象鱼玄机一样受了新科进士的刺激,突然拿起笔开始写诗,并且很快声名鹊起。

  开元中,他们三人已经名满天下,经常一起游山玩水,不醉不归。这日微雪天寒,三人照例去旗亭饮酒取暖,那里允许他们拖欠酒钱。有一群梨园子弟随后走进旗亭。三人见对方人多,主动把八仙桌让给他们,自己移到角落上的小桌,一边烤火一边冷眼旁观。过了一会儿又有几位妙龄歌姬陆续赶到。大概是因为喝了点酒心情不错,这些梨园子弟开始轻歌曼舞。
  王昌龄说:“我们都是小有名气的诗人,平时谁也不服谁,今天是个一分高下的机会。”
  王之涣问:“你想赛诗?我奉陪。谁输了谁出酒钱。”
  三人中高适最年轻也最穷,平时下馆子付钱的时候都躲在后面,今天要是凭本事赢了,就可以还两王的部分人情,所以也欣然同意比拼。
  “你说怎么比?”王之涣跃跃欲试。
  “不用比,他们会帮我们分出高低。”王昌龄指着那些歌姬说,“我们的诗歌都已经改编成流行歌曲,一会儿她们肯定会唱到,我们只要计数就行了。谁的诗歌被她们唱得最多,谁就笑到最后。”
  王之涣和高适都觉得这办法不错。
  一个歌姬果然开始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他得意地放下一枚筷子。
  过会儿又一歌姬唱“开箧泪沾衣,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所以高适也放下一枚筷子。
  第三个歌姬唱的是“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这又是王昌龄的得意之作《长信秋词》。
  王之涣一看急了,他说:“这几个歌姬根本不懂诗歌,欣赏不了我的阳春白雪。”
  王昌龄见他想耍赖,当然不干。高适好容易赢了一回,也不答应。
  王之涣无奈,只好指着歌姬中长得最美的那位说:“这样行不行,我们以这位美女唱什么定输赢。如果她唱的依然不是我的诗,那我对你们五体投地,从此以后心甘情愿做小弟。不过她要是唱了我的诗,你们得拜我为师。”
  王昌龄和高适勉强同意。
  过了一会儿,那个梳双鬟的美女清清嗓子起来歌唱。
  王之涣提心吊胆,直到她唱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得意忘形,手舞足蹈。
  “怎么样,服了没有,还不快叫师傅?”
  那些梨园子弟看见三人一直在指点议论,走过来询问原因。高适告诉他们实情。
  这些伶工歌姬久仰大名,当即请他们入席,为他们付酒钱并索要签名。他们醉倒之前唯一记得的画面,就是几位歌姬脉脉含情的眼睛。

  当时写诗只有虚名,不能养家糊口。三个好朋友迫于生计只好分手。王之涣来到冀州衡水县做主簿。就在衡水主簿任上,他尝到了做诗人的甜头。衡水县令李涤的小女儿仰慕他的才华,向父母表示非他不嫁。此时王之涣早已有妻有子,李小姐只能做他小妾,她父母当然不愿意。李小姐只好祭出自古以来小女孩对付父母的绝招,一哭二闹三上吊。李涤拗不过女儿,最终同意这门婚事。
  大概是因为偶尔挪用公款请朋友喝酒,王之涣遭人投诉,老丈人也不便袒护。王之涣一气之下带着李小姐拂袖而去,在外游荡了十五年,不但把祖先留下的家产全部变成了柴米油盐,还欠了不少钱。这时候他和李小姐又有了几个正在上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他因为失业连学费都交不起,不得不重新开始写简历求职。吏部官员都在家里教子孙背诵过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所以对他很有好感。正好这时文安县尉离任,王之涣的祖父又做过文安县令,于是王之涣被派往文安。因为他几次做官都在河北境内,《唐才子传》误以为他是蓟门人。
  文安在今天的河北廊坊,地处北京和天津之间。这里当时靠近边关,民风强悍。王之涣在文安做官期间,高适曾经来看望他,两人一起同游蓟门,最远到过今天的山海关外。高适写下一首《营州歌》,描述当地少数民族的游猎生活。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文安当地的匪盗听说王之涣是个书生,而且年过五十,所以没把他放在眼里。王之涣不动声色,暗中摸清匪情后把他们一网打尽。这些匪盗多是地方豪强子弟,他们的父母纷纷找人上门说情。王之涣不为所动,他给这些匪盗两条路,当兵或坐牢。那时因为连年战争,当兵要到六十岁才能退伍,而人均寿命只有四十年,当兵就等于判了无期徒刑。但坐牢有损家族名声,所以地方豪强虽然对王之涣恨得咬牙切齿,还是敲锣打鼓把子弟送去当兵。驻军将领正为兵员不足的事发愁,所以王之涣的拥军行为让他非常感动,知道他是著名诗人后,更以和他交往为荣。地方豪强本想报复王之涣,见此情景不敢轻举妄动。

  文安从此果然既文明又安全,老百姓对他很满意,上司在干部考察的时候也对他极力推荐。王之涣工作更加卖力,白天上街巡逻,晚上陪驻军将领喝酒**泡妞,因此积劳成疾,终于在五十五岁的时候以身殉职。驻军将领派兵护送他的遗体和家眷回乡。王昌龄和高适等人把他安葬在洛阳北邙。生在洛阳、死葬北邙是当时上流社会的人生理想,王之涣实现了一半。
  不幸中的万幸,王之涣是少数留下墓志铭的诗人之一。他的墓志铭上世纪三十年代才发现,作者靳能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但不知什么原因,这位著名诗人的作品只有六首流传至今。除了成为盛唐风标的《登鹳雀楼》,他的《凉州词》其实更有意境,我本人也更喜欢。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通过玉门关外的荒凉景象表达反战的倾向,但是含蓄蕴藉,哀而不伤。
  唐朝好战并鼓励文人从军,所以唐朝诗人大多有慷慨豪侠的一面。南宋以后的文人受儒家思想束缚,小心谨慎明哲保身,所以再也没有出现伟大诗人。
  这首《凉州词》被章太炎誉为“绝句之最”。但更多人认为这首诗在名篇如云的唐朝还不至于“天下独绝”,至少王昌龄的《出塞》可以和它平分秋色。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最有意思的是,这两首诗因为都属边塞诗经典,而且押的是同一种韵,经常被人弄混。很多小朋友背诵《凉州词》的时候,直接从“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跳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或者反过来,从“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直取“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的两首名作都和黄河有关,他一生好像也没有离开过黄河两岸。真希望他去过江南。
  《凉州词》的故事还有续集。据说到了晚清,慈禧太后也喜欢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有天她让一位书法很好的大臣把王之涣的《凉州词》写在檀香扇上。大臣不敢怠慢,回去反复练习之后才开始书写这把珍贵的扇子。谁知他过于紧张,竟然少写了一个“间”字。他把老婆孩子都叫到一起,提前交代后事,告诉儿子读书做官太危险,以后就在老家种田,打死也别考公务员。
  老婆孩子哭成一片。大臣长叹一声,硬着头皮进宫求见。
  慈禧太后拿过扇子一看,果然拉长老脸。
  “怎么少写了一个字?”
  大臣灵机一动为自己狡辩。
  “老佛爷,臣没有漏字,只是略作调整,推陈出新。”
  他把王之涣的诗重新断句后,就成了下面这首词。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反复诵读了几遍,觉得也算勉强过关,于是放过这位大臣。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21:12:49 | 只看该作者
  王昌龄是琅琊王氏。天下王姓分为三房,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和京兆王氏。琅琊王氏因为帮助东晋建国,“王与马,共天下”,所以在王氏三房中最兴旺。但是到了王昌龄这一代,早已和王之涣一样沦为普通士族。
  王昌龄住在“水临灞岸,山接芷阳,风传长乐之钟,日下新丰之树”的白鹿原上。他年轻的时候笑傲王侯,无奈家道中落,一度穷困到需要下田耕作。因为物价太贵,自己在房前屋后种了点有机蔬菜,时不时还把多余的青菜挑到集市上去卖。
  有的学者根据王昌龄边塞诗对边疆地理风情的准确描述,判断他在中进士前去过西北边疆漫游,最远可能到过传说中李白的出生地中亚碎叶城。穷家富路,旅游是最花钱的一项活动。王昌龄的家产说不定就是因此被他挥霍一空。
  王昌龄写过两首《少年行》,极有可能描述的是他早年的生活情景。

  一

  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
  青槐夹两道,白马如流星。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
  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

  二

  走马远相寻,西楼下夕阴。
  结交期一剑,留意赠千金。
  高阁歌声远,重门柳色深。
  夜阑须尽饮,莫负百年心。

  早年的王昌龄和西陵少年一样,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觉得没有必要进官场。中年以后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他的家庭背景连王之涣、高适都不如,史书上没有留下他父祖做官的记录,他不考进士就没有出路。年近不惑始中进士不是他不擅长考试,而是他起步晚,证据之一是他不久之后又考取难度更高的博学宏辞。

  他是在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做了一段时间秘书省校书郎。这个职位和奉礼郎一样属于从九品上,待遇相当于现在的普通大学老师,只能买菜回家自己做饭,基本不敢在外面下馆子。唐朝很多诗人如白居易、杜牧、李商隐都做过秘书省校书郎或弘文馆校书郎,但他们很快就会设法离开这两个清水衙门。王昌龄因为朝中无人,一直没有得到升迁。一气之下他又在开元二十二年参加了博学宏辞考试,通过考试后被任命为汜水尉。这依然是个微不足道的小官,王之涣没考上进士一样可以做文安尉。
  汜水唯一强过文安的地方就是靠近东都洛阳,境内虎牢关传说是当年周穆王圈养诸侯进贡的猛虎的地方。虎牢关北临黄河,南枕嵩山,在先秦曾经是和函谷关齐名的天下雄关。虎牢关在唐朝相当于现在的革命圣地延安,唐朝开国初年,李世民带领三千玄甲军在此大破王世充和窦建德的十万联军,一举奠定大唐江山。
  凡是有雄关的地方一定是交通要道,虎牢关大名鼎鼎,过往的官员自然要下马参观。这时王昌龄已经是著名诗人,因此汜水县令设宴招待过往官员的时候,很多官员指定要见王昌龄。看见无数草包青云直上趾高气扬,王昌龄经常喝醉酒骂人。他后来莫名其妙成为官场公敌,很可能和他口无遮拦有关。他在河南期间和缑氏尉沈兴宗是哥们,酒后留诗说沈氏“古时青冥客,灭迹沦一尉”,名义上是为朋友抱不平,实际上是为自己不忿。
  做了几年汜水尉之后,王昌龄第一次遭到流放。地点是唐朝官员的主要流放地岭南。但不知什么原因,这次流放没有太多史料证明,以至流放的原因和具体地点至今是个谜团。只知道他由伊洛南下,途经襄阳和孟浩然见过面,拜见了当时正在做荆州长史的前宰相张九龄。

  王昌龄从岭南北归应该是在开元末年,他再次去襄阳拜访孟浩然。没想到这次拜访却要了老朋友的命。孟浩然当时背上长了个毒疮,大夫嘱咐不能喝酒。孟浩然看见好朋友早把医嘱抛在脑后,立刻让家人宰了一只肥鹅,和王昌龄喝了个一醉方休。民间传说鹅肉带发。由于受到鹅肉和酒力的双重攻击,孟浩然背上的毒疮破裂,在王昌龄走后就与世长辞。
  王昌龄回到长安不久被任命为江宁丞。江宁就是现在的南京,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都把这里当作都城。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相送。经过洛阳的时候,李颀和綦毋潜等人也为他饯行。王昌龄在江宁期间刘慎虚隐居在南京附近,两人交往频繁。这段时间王昌龄尽情观赏江南风景,应该有个不错的心情。
  可是几年之后他又被流放龙标。唐人编的《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五代人编的《旧唐书》本传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元朝人编的《唐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但都没说具体罪名。日本高僧遍照金刚空海大师所著《文镜秘府论》中有王昌龄的两句逸诗“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隐约透露了他再遭贬斥的原因。
  王昌龄觉得自己问心无愧,所以请辛渐代他向洛阳亲友致意。这就是他的名作《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离开江宁之后,他对江南山水依然恋恋不舍,写了一首《李四仓曹宅夜饮》回忆旧时月色。

  霜天留后故情欢,银烛金炉夜不寒。
  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

  听说王昌龄被贬龙标,李白写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希望自己可以陪朋友一起上路,顺便游览传说中的夜郎古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后来当唐肃宗君臣讨论如何处理加入永王反叛集团的李白时,有人想起这首诗,于是大家一致同意帮李白报名参加夜郎自驾游,满足他“随君直到夜郎西”的诉求。
  龙标在今天的湘西洪江,毗邻沈从文的家乡凤凰。自从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以及李白写了“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已经算是历史文化名城。可是中国历朝历代那些不学无术的官僚喜欢折腾,龙标多次改名,最近一次改动是在1997年。连猪都知道恢复龙标这个古地名可以吸引游人,可是那些猪头偏要取名叫洪江,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的智商。

  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世之后,到处都有人声称桃花源就在他们家门口。但最符合陶渊明描述的可能是今天的湖南常德桃源县,因为这里西汉以来就是武陵郡。龙标曾是武陵属县。王昌龄在诗中多次提到武陵桃花源,很可能亲自探访过那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地方。这一带山清水秀,王昌龄也算因祸得福。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这首诗名叫《龙标野宴》,完全没有迁客骚人的满目凄凉。他还写过一首《送程六》的诗,除了别绪离伤,怎么看都不象在流放。

  冬夜伤离在五溪,青鱼雪落脍橙荠。
  武冈前路看斜月,片片舟中云向西。

  另一首诗《送柴侍御》干脆承认自己连离愁都没有。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当地人认为他的名篇《芙蓉楼送辛渐》也是在龙标写的,还特意重建了一座芙蓉楼。但多数学者认为芙蓉楼在润州丹阳即今天的江苏镇江丹阳。因为同名诗还有一首。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明确指出高楼是在江苏丹阳。但芙蓉楼在龙标的可能性也不是完全没有。唐宋时期湘、资、沅、澧流域芙蓉遍地,因此湖南一直被称为芙蓉国。龙标正在沅水流域。现在江苏丹阳和湖南洪江各有一座芙蓉楼,生前寂寞沦落的诗人肯定想不到自己身后会如此抢手。
  在桃源仙境尽情遨游,王昌龄可以暂时忘记自己被放逐。当地官员也对他比较照顾。当他离开龙标的时候,武陵太守设宴相送。王昌龄写了一首《答武陵太守》表示感谢。

  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王昌龄在龙标期间,他的进士同年常建正在湖北长江南岸梁子湖一带隐居,曾经寄诗邀请王昌龄一起归隐。王昌龄离开龙标后,并没有赴常建之招。他在洞庭湖一带和李白邂逅,写了一首《巴陵送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此时安史之乱爆发,玄宗放弃京城逃往剑南。王昌龄无处可去,只好顺长江东下,在他熟悉的金陵一带停留了一段时间。后来看到叛军在郭子仪等人打击下节节败退,他渡江北上试图从军,在安徽濠州被刺史闾丘晓的部下抓住。王昌龄指责闾丘晓纵容士兵滥杀无辜,私设关卡掠夺财物。闾丘晓冷笑一声,反诬王昌龄企图投靠安史叛军。王昌龄拒绝下跪。闾丘晓下令砍断他的双腿,一不做二不休,随后命令士兵杀人灭口。诗家天子竟然死在闾丘晓这个官场小人手里。王昌龄之死和陈子昂一样可惜。
  不久之后唐肃宗任命张镐为河南节度使,持节都统淮南等道诸军事。正好这时张巡在睢阳被叛军包围,张镐立刻带领大军日夜兼程,同时传檄濠州刺史闾丘晓引兵救援。闾丘晓拥兵自重,迁延不进。当张镐赶到淮口时,睢阳已经被叛军攻陷,张巡、许远和猛将南霁云等为国捐躯。愤怒的张镐带兵突然闯进闾丘晓军营,下令把正搂着美女春眠不觉晓的闾丘晓拖出去杖杀。
  闾丘晓演技一流,立刻开始痛心疾首。
  张镐屏退左右,低声对闾丘晓说。
  “其实我知道你即使出兵也于事无补。我完全可以不杀你。”
  闾丘晓以为有了活命希望,激动得马上献出自己的全部家当。
  “请大人放我一条生路。”
  “你为什么不放王昌龄一条生路?”
  “我上有八十老母,我要死了就没人尽孝。”
  “王昌龄家里没有老母?”
  “你既然一心要为王昌龄报仇,那就痛快给我一刀。”闾丘晓自知难以幸免,所以口气开始强硬。
  “王昌龄是诗家天子,你是流浪狗身上的虱子,死一百次也不能给他偿命。就这么一刀砍死岂不便宜了你?”
  “你想把我凌迟处死?”
  “那样太残忍,而且现在正在打仗,不能在你身上浪费时间。”张镐命令军士,“来人,把他带去靶场,让那些胆小的新兵用来练箭。刺史大人愿意用自己的生命为平定叛乱作最后的贡献。”
  闾丘晓问:“这和凌迟有什么区别?”
  “当然有。运气好的话你可能一箭就被射死,远没有凌迟痛苦。”
  “我什么时候说我愿意了?”
  “你还有其他选择吗?你放心,我会请求朝廷追认你为革命烈士。”

——第六回完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BMWSKY宝马会 ( 粤ICP备13075095号-3

GMT+8, 2024-11-29 16:39 , Processed in 1.043238 second(s), 19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