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篇,“开”之篇。 “开”就是开放,就是打开国门。改革与开放含义不同,但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开放本身就是一种改革,反过来又正是开放为改革指明了方向,并“催促”改革的前进。开放让我们看到了别人的成功经验——政治上的民主法治、经济上的自由市场、文化上的多元包容,改革则完全就是一个与之接轨的过程。可以说:开放,就是为了和国际接轨……
回首历史
坚船利炮轰出天津条约
中国正在经历的,是五千年文明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
张云 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
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正是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结果,也是向世界表明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的决心。然而中国走向世界的道路似乎并不平坦。
3月中旬,拉萨发生了暴乱,一时间中国成为了西方媒体的攻击对象,而奥运圣火的海外传递成为了首当其冲的对象。
圣火传递是为了表达中国人对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以及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世界走向世界的活动,然而从4月6日伦敦的火炬传递开始,中国人的善意却被一次又一次伤害了。
伦敦传递后,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在英国《星期日电讯报》撰文感慨道:中国融入世界不是凭着一颗诚心就可以的,挡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这堵墙太厚重了。
《韩国箴言报》在4月29日发表的题为《火炬》的社论中说,很自然当前关于中国举办奥运的争论使我们(韩国人)回想起80年代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那是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首尔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
1982年,当国际奥委会决定第24次奥运会举办权赋予韩国的时候,韩国正处于军事独裁的统治下,然而奥运会的举办无疑大大的推动了韩国的民主化进程。韩国的经历告诉我们看到了中国今后长期的乐观的前景。社论还警告说,过度的抵制只会是激起中国民族主义的膨胀。
赈灾反映改革开放的自信
奥运圣火海外传递的风波刚刚收敛,5月12日发生了四川特大地震,这场史无前例的四然灾害把中国在一次推向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与一个月之前不同的是,这次获得的是西方媒体的同情和对中国在救灾方面努力的赞赏。
从发生地震的第一时间开始,中国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赶往灾区指挥,媒体不间断地滚动播出最新的灾害信息,并且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首次同意国外的救援队进入灾区前线救灾。中国的这种开放的姿态来源于什么?来源于自信,这种自信是改革开放30年积累的成果。
进入21世纪,人们都在谈中国的崛起,有人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引起世界格局的大动荡,中国的崛起会自然导致中国希望改变现在的游戏规则的欲望的膨胀,结果将会引起冲突和世界动荡。而中国则一直在让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善意,现实证明要对方理解这样的说明需要时间。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伊堪拜里在2008年1月的《外交》发表文章就指出,目前的世界游戏规则是容易进入,而难于推翻的。因此对于中国来说,积极融入的成本会小得多。
的确,中国在1992年正式向市场经济转轨以后,一直坚定地沿着开放的道路在前进,虽然步伐没有西方国家想象的那样快。21世纪初,中国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终于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人民币汇率也开始坚实的改革进程,这些努力应当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但是遗憾的是,西方国家曾经担心中国不愿开放,现在则开始担心中国开放。
五千年来第一次真正开放
中国正在经历的,是五千年文明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上古到1840年鸦片战争止,中国的对外交往是中国为中心的中心与边缘为特征的朝贡册封体制,其特点是形式主义重于实质内容对外交往的程度很低。
1840年到1949年中国近代的对外交往史,则是中国受到列强凌辱和中国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其特点是武装斗争贯穿始终。
1949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对外交往则是受到了国内意识形态,国际冷战格局限制,其特点是国家领导人,政治家为中心。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和中国人民才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走向世界的机会,这个新时期的对外交往将会呈现出明显的全民性,即中国人民开始以平等的姿态,冷静的态度真正的感受世界,融入世界的过程。
这对于中国是一个机会,对于世界也是个机会。当人们担心中国这个大国的未来走向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考虑给与中国和13亿中国人一个真正感受世界,融入世界的宽松的环境呢?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重要的是须要学会控制过激的民族主义倾向,以自己的行动去改变西方世界的偏见。正如傅莹大使在文章中写道的那样: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