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所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去博物馆看文物——八一八我看过的文物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8:54:04 | 只看该作者

  看石椁下部的彩色。
  
  度娘资料:
  
  太原隋代虞弘墓——东西方文化交流最珍贵的资料
  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这是我国第一座经过科学发掘、有准确纪年、并有着完整丰富中亚图像资料的墓葬。其汉白玉石椁上雕刻图案中的人物服饰、器皿、乐器、舞蹈内容以及花草树木,均取材于波斯和中亚诸国,有些画面有明显的祆教内容,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反映中亚古国和东西文化交流最集中、最丰富、最珍贵的实物资料。墓主人姓虞名弘,字莫潘,鱼国人,在北朝时曾一度“检校萨保府”,执掌祆寺及西域诸国事务,卒于并州,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2年)石椁殓葬。然而,“鱼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处于什么位置,至今尚无定论。但从墓葬资料看,这里的彩绘汉白玉浮雕宴饮图、乐舞图、狩猎图、出行图等,表现了当时社会丰富的生活内容,洋溢着中亚浓烈的民族气息,反映了墓主人的民族、宗教习俗和萨珊文化特色,可以说,鱼国至少也应在西域或中亚的某个地区。

  它充满着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
  它的不可思议在于:
  第一,这个汉白玉石椁,它是隋代的,而且是仿木结构的三开间歇山顶建筑的。
  这种汉白玉是从河北沧州运过来的,可它近十吨重,运输难度可见一斑。
  隋唐时期的仿歇山顶墓椁,一般是皇室成员才用的,而且都是用普通石料,而虞弘这个十三岁起开始在柔然为官,之后又历经北齐,北周,隋三朝为官,死时官职“仪同三司”的人,怎么有资格用这么贵重的墓椁?
  第二,它上面刻满人物和花纹,反映的是各式各样的生活场景,可上面的所有人全部高鼻深目,典型的胡人,一个中原人也没有。
  上面出现的水果,专家也叫不出名字来。
  袄教就是拜火教,既然墓椁上出现了,证明虞弘是信奉袄教的,一个异教徒胡人,居然能一直在中原为官,历经多朝而不倒,死后又葬在中原,当时社会的容纳力,是何等宽大。
  第三,这个墓椁下面是有墓志铭的。
  它说明了这个虞弘的生平经历,最最奇怪的一点是:虞弘是一个叫“鱼国”的地方的人,可这个鱼国从未在史书上出现过,没有任何记载里提到过这个鱼国,到今天谁都不知道这个鱼国在哪里。
  这个神秘的国度,在历史上竟然连一丝痕迹都不曾留下。
  更加奇怪的是,墓志中所有提到鱼国的地方,“鱼”字都是被改动过的。
  这太奇怪了,为什么要改呢?这个国家有什么不能提及的地方吗?一个人死去了,他的籍贯有什么必要,要被掩盖掉呢?
    
  这些谜题,要等到有一天出现更多证据才能解开了。
  也或许,永远也没有解开的一天。




  然后是细部图,
  主要是看人物的典型胡人特征。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8:57:1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不是什么有西域风格的盘子,而是它就是外来的波斯银盘。
  因为中国一般不以银盘见长,这种东西一般是西亚最流行的。
  
  又度娘了。
  
    封和突墓萨珊银盘(Sassanian Silver Dish from the Tomb of Fenghetu) 波斯萨珊王朝 (224~651) 时期的鎏金银盘。1981年 9月在山西大同市西郊小站村花圪塔台北魏封和突墓出土。   萨珊银盘高4.1厘米,口径18厘米,圈足直径4.5厘米,高 1.4厘米。盘内沿有旋纹三道,中刻狩猎图,图中人像深目高鼻,连腮长髯,面颊清瘦,目光宁谧,有人推测为萨珊朝第四代国王巴赫拉姆一世(273~276)。人像头戴半弧形冠,边缘缀以联珠,顶端有一突起的角状饰,脑后有飘带两道,耳饰水滴形垂珠,颈饰圆珠项链,腕上戴由圆珠组缀的手镯,革带上也缀两颗圆珠,身着紧身便服,腰右侧佩箭筒,足穿半长统靴,人像正徒步行猎,两手执矛,刺入野猪头部,身旁又有两头野猪从芦苇中窜出。其构图具有典型的波斯萨珊王朝艺术风格。萨珊朝金银器皿流传至今的不多,收藏在苏联的约有90件,英国、法国、日本、波兰、印度等国各收藏寥寥数件,而且大多数系传世品。波斯封和突墓银盘在中国是首次发现,且年代明确,所以对研究萨珊金属工艺史及中国与伊朗文化交流史都是极珍贵的资料。
  
  封和突,生于北魏太武帝十五年(438),历仕文成、献文、孝文、宣武数代,为累世重臣之一。孝文帝迁都洛阳时他亦随往。墓主卒于宣武帝景明二年(501),以正始元年运回代郡武周县安葬,这也是少数功臣才能享受的殊荣。由墓铭所记墓主死后“帝用震悼,遣使即柩,赠州刺史印绶”,是知其功勋之卓著与地位之显要。



  从遥远~~~~~~~~~~~~~~~的阿富汗来的银洗。
  洗是什么呢?
  应该是洗笔的东西。
  有点象我小时候用过的调色盘。
  注意,里面有摩羯相博图。
  摩羯不是摩羯座,是鱼龙,化为龙的鱼。






  忘了说了,上面那个盘子是鎏金的,
  这个叫银高足杯,明显也是鎏金。
  这两件都是那个封和突墓出的。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9:04: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所有 于 2011-4-9 19:05 编辑

  接下来是佛像部分。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
  看这些石刻佛像。
  
  这是一个村子的寺庙征集的,并不是什么大寺。
  却完整保留着东魏时的佛像,没有遭到大的破坏。
  不知道跟当时的山西省主席阎某人有没有关系?据说他当时坚持独霸山西,闭关自守,山西境内的铁路都是窄轨的,火车到那里必须换他们的车。
  或许这样,让山西省内文物得以幸存。




  看那些曼妙的飞天,看主尊遍体的华美缨络。
  看这天花乱坠,天雨流芳的梦幻场景。
  北齐的!北齐的!




  也是上图那个村一块出土的。
  这几件佛头真是妙不可言。
  中国的人物雕塑不重身体而重面部表情,抓的是人物的思想灵魂。
  比如佛像,他们侧重于表现佛的超脱和慈悲。
  
  最初一定是敷过彩的,看耳根的那点金色。


  极品……
  注释可使用了“极品”这个罕见的词。
  
  它多美啊,多美。
  血染江山的画,怎敌你眉间一点朱砂。
  它眉间原本肯定嵌着什么,头微微左侧,整个面容恬静安祥,悲天悯人,当得起“极品”这两个字。
  匠人们见过这种发自内心的宁静神情么?不然怎么雕刻得出来?
  可人类,真能有这样纯净的神情?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9:11: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所有 于 2011-4-9 19:11 编辑

  时间到了北周。
  离那个巅峰盛世越来越近。
       卫秦王造像碑,北周,保定二年---公元562年



  看脸也知道我们到了唐朝。
  菩萨本身没什么特别稀罕处,不过看它出土的地点。
  再看它的完整。
  那个本身就是一种传说的大佛光之寺……




  到了唐代,开始注意人体比例了,对人体自身的认识比较充分,跟唐代的开放之风有关了。
  这个文殊像的狮子身前原本是一个人,不过已经残了。
  这尊佛像残得比较厉害,但肌肉,衣饰很传神。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9:16: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所有 于 2011-4-9 19:16 编辑

  展厅的光线很暗,转过来转过去都取不到好的角度。
  而且这些雕像看似就那么放在那,但全装了红外线探测仪。
  手一挨近点,警报就会响。
  我因为想放相机在雕像座上自拍,结果警报声大作,幸好展厅里就我一个人,不然尴尬死。
  还好人家还有监视器,大约是从监视器里看到我没摸佛像,没出来捉我。
  问题是我总不由自主就靠很近,于是警报就响了好几次……
  一直也没人来捉……





  梦中,楼上月下


  站着眉目依旧的你呀



  这尊像只有两个字可形容:力量。
  石头给出的肌肉感觉。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9:20: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所有 于 2011-4-9 19:21 编辑

  S型的站姿,充分显示了女性魅力。
  
  这个保存相对完好的佛像,很能说明中国传统雕塑中的人体比例失调问题。




  而这尊,则充分说明我们其实不是不懂人体之美。
  
  话说我当时对着这尊佛像很久,纳闷它是哪位大师的手艺。
  因为西方雕塑的人体之所以优秀,是因为有模特,而中国,难道工匠也叫了个人穿成这样摆好姿势站在那里?
  又或者,唐代的服饰风格,就是这种可以轻薄得勾勒出人体线条的?
  那到底是一个多么开放的时代?




  看它袈裟上残留的描画线条,呵呵,古人觉得佛的袈裟也跟普通的和尚袈裟差不多嘛。
  
  天宝是唐玄宗的年号,正是唐代最鼎盛的时期。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9:25:0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也忘了拍注释了。
  应该还是唐代的。
  外国人为什么老爱盗我们的佛首,就是因为这个部分是他们望尘莫及的。


  征集的意思,多半是购买的。
  其实我是赞成文物放到博物馆的,无他,私人收藏的保护条件不够好。
  文物收藏是需要相当的温度湿度条件的,私人不容易做到。
  
  这是辽代的,跟唐的明显不同。
  这尊的身材更为婀娜窈窕,腰身处女性特征更明显、




  差不多同一时代的金代。
  眉目弯弯,姣好如佳人。
  装束都有相同之处,顶髻上都有佛像。
  宋一代雕塑的特点就是世俗化和现实化,不再高高在上。
  这跟宋代文化的人文特点有关。
  
  顺便八一下,为什么这些佛像的眼睛都好象闭着的呢?
  那是因为眼珠一般是画上去的,时间一长颜色褪了,就象闭着了。
  而眼皮为什么都低垂着?
  因为佛像都会尊在高处,人都是仰视佛像,所有庙宇都是这样,造成一种心理上的敬畏效果,所以从下看上去,佛像低垂的眉眼正好俯视着信众们。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9:35: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所有 于 2011-4-9 19:36 编辑

  辽金,然后到宋。
  这个更写实。
  私以为跟大英博物馆的辽三彩罗汉很相似,所以拍了。






  金代砖雕。
  舞蹈的小人。
  
  山西的砖雕独步宇内,是头一份的,这一个个砖雕算不得好,要看各处各大院的,那才叫震撼呢。


  这个是元代的砖雕。
  这个小人在打腰鼓呢。
  奇怪得很,到了元代,男的女的穿得倒严实起来了。



  杂剧俑,还分了角色的,比如净末什么的。
  但是,这是金代的,说明杂剧的出现,并不是在元代。
  从宋代就开始了。
  所以一般称之为“宋元杂剧”。
  
  副末是做什么的呢?
  就是杂剧里报幕的兼主持人,以及扮演一些不重要的角色,简单说就是串场的。那会的杂剧不象现在是一台完整的戏,老有人出来解说。
  这个在元曲《庄家不识勾栏》里有完整描述。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9:45: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所有 于 2011-4-9 19:45 编辑

  金代一个墓里出土的。
  副净就是丑角。
  上个百度资料,貌似当中对副末的解释不同,我弄错了?
  
  末泥色(主持或主演)、引戏色(事前准备或交代者)、装孤色(即装作官员或嘲讽对象)、副净色(扮演某个人物者)、副末色(多扮演反面人物)。




  这个跟上图是一套的,这边是墓室,对面就是那些杂剧俑。
  墓室主人是希望死后躺在那个墓床上,也能象生前一样看戏取乐。
  这是个夫妻墓,其实想想死后能有爱人在身边,还能看戏热闹,住着高屋华宅,居然有些羡慕。
  
  看到这种墓顶,基本就可以断定是宋代的了。
  宋墓最喜欢做成这样的架梁穿斗的。




  这个就是墓主夫妇。
  男左女右,旁边是侍女仆人。



同一墓室里的,墓主生前一定酷爱看戏。


  壁画就看得很清楚了。
  况且到了元代,杂剧已经发展得比较完整,行当多,角色也齐全了。
  这幅上面的女角,细看很漂亮哦~~~~~~
  元杂剧是有女角的,不象后来,反倒不准女人上戏台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BMWSKY宝马会 ( 粤ICP备13075095号-3

GMT+8, 2025-4-20 03:55 , Processed in 1.06106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