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75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经营模式已被欧盟摒弃的“4S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10 11: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保修期内,4S是车主们乐意光顾的地方。这时的感觉就像财务“一支笔”的领导,甩开腮帮子吃完大餐,招呼服务员过来优雅地签个字就可以扬长而去。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出保后,你依然可以签单,不过签完单后,人民币是不能少给的。   人民币不但不能少给,而且要大大地多给。在路边店吃个驴肉火烧要四块钱,星级酒店的火烧个儿小肉少,但你要付十块钱。为什么?因为这里一杯凉水也要收你五块钱。   所以,快出保时,车主们都会打听到哪里维修保养更合适。4S刀子快是著名的,洗个节气门起步价也得50,黑一点的要百八十,而找个快修店,不过二三十元。在4S,工时有时还可以商量着打点折,配件那是宰你没商量,虽可保证原装正版,但一样的东西要比汽配城至少贵三分之一。   是4S太黑吗?让4S的老板们说起来又是一肚子的苦水。4S店建得像星级酒店,那是厂家的要求,一个普通的4S一天开门关门就要万元左右的费用,现在新车利润薄,售后上不把刀磨得快点真对不住自己那点投资。   4S看起来家大业大,可风险也大。汽车厂家会给每家4S店下达一定数量的销售指标,根据这个指标,4S店每个月必须从厂家提走一定数量的汽车。问题往往会出现在这个指标上。尽管这一指标来自厂家对市场的分析和预期,但人算不如天算,市场的变化有时候会出现难以预料的情况,但指标一般不会随之变更。为了多卖车,厂家在定指标时当然会选择就高不就低。   经销商的风险在于,如果一个月完不成任务,就会出现库存,连续出现库存,大量的资金会沉淀在库存车上,无法持续流动。而如果经销商没有资金购进下一批车,不但不能拿到厂家对该月销售车辆给予的补贴和奖励,还要以高出平均提车的价格购进车辆。   更严重的后果是,资金链条一旦断裂,4S店就会陷入瘫痪。这时,经销商的动作会是拚命跑量,不惜大幅优惠让利,甚至赔钱也要卖车。在销售指标上,经销商还会面临一种压力,那就是厂家对经销商“强者恒强”的策略。4S店完成的销量越大,厂家给的奖励政策越好,反之,销量越小,单车的利润也越小。这可能让经销商陷入两难境地,为了提高利润率,要提高销售指标,这时库存风险大;如果追求保守的指标,则可能赚不到多少钱。销售指标是压在经销商心头的一块巨石,很多人为它寝食难安。又想挣钱,又怕库存,又担心资金链断裂,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更让经销商发指的是,有些厂家盲目扩大产能,在销售不畅时会强行向经销商压货,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把库存压力转嫁到经销商身上,造成更多的资本沉淀。但面对厂家的强势,经销商也只能吞下苦果。   车主挨4S宰,4S又被厂家坑,看来厂家真是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这一切都要从那个《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说起。此办法虽然出自政府有关部门,但内容上总让人疑心是汽车厂家的手笔,它让经销商的小命牢牢地攥在了厂家的手中,厂家可以翻云覆雨,经销商却要风险自担。反正厂家不花钱,就逼着4S拚档次、拚豪华、拚排场,终于拚出一个卖车的花花世界。殊不知,现在多数老百姓买车是作为一种生活工具的,不是用来臭显摆的,所以大可不必制造出一个豪华的卖场,再借机让老百姓也为豪华集点资。   欧洲是4S店模式的策源地,但从2003年开始,4S店经营模式最终被欧盟摒弃。新法规将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分离,销售企业代理某汽车品牌不必一定按厂商的要求建造厂房、购置设备、雇佣专业维修人员,允许多品牌、多渠道、多样化经营。对于非授权的汽修厂,厂商应提供所有相关技术信息和培训,允许使用质量相当的非原厂零部件等。   谁真正需要4S?是厂家,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看着别人大把花钱不心疼的厂家。作为一个车主,我们不需要在星级酒店里买车修车,我们不管你是4个S还是一个S,哪怕你只是个路边店的规模,只要有可靠的服务和合理的价格,我们就欢迎。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目前不比欧州人更有钱。
 在保修期内,4S是车主们乐意光顾的地方。这时的感觉就像财务“一支笔”的领导,甩开腮帮子吃完大餐,招呼服务员过来优雅地签个字就可以扬长而去。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出保后,你依然可以签单,不过签完单后,人民币是不能少给的。   人民币不但不能少给,而且要大大地多给。在路边店吃个驴肉火烧要四块钱,星级酒店的火烧个儿小肉少,但你要付十块钱。为什么?因为这里一杯凉水也要收你五块钱。   所以,快出保时,车主们都会打听到哪里维修保养更合适。4S刀子快是著名的,洗个节气门起步价也得50,黑一点的要百八十,而找个快修店,不过二三十元。在4S,工时有时还可以商量着打点折,配件那是宰你没商量,虽可保证原装正版,但一样的东西要比汽配城至少贵三分之一。   是4S太黑吗?让4S的老板们说起来又是一肚子的苦水。4S店建得像星级酒店,那是厂家的要求,一个普通的4S一天开门关门就要万元左右的费用,现在新车利润薄,售后上不把刀磨得快点真对不住自己那点投资。   4S看起来家大业大,可风险也大。汽车厂家会给每家4S店下达一定数量的销售指标,根据这个指标,4S店每个月必须从厂家提走一定数量的汽车。问题往往会出现在这个指标上。尽管这一指标来自厂家对市场的分析和预期,但人算不如天算,市场的变化有时候会出现难以预料的情况,但指标一般不会随之变更。为了多卖车,厂家在定指标时当然会选择就高不就低。   经销商的风险在于,如果一个月完不成任务,就会出现库存,连续出现库存,大量的资金会沉淀在库存车上,无法持续流动。而如果经销商没有资金购进下一批车,不但不能拿到厂家对该月销售车辆给予的补贴和奖励,还要以高出平均提车的价格购进车辆。   更严重的后果是,资金链条一旦断裂,4S店就会陷入瘫痪。这时,经销商的动作会是拚命跑量,不惜大幅优惠让利,甚至赔钱也要卖车。在销售指标上,经销商还会面临一种压力,那就是厂家对经销商“强者恒强”的策略。4S店完成的销量越大,厂家给的奖励政策越好,反之,销量越小,单车的利润也越小。这可能让经销商陷入两难境地,为了提高利润率,要提高销售指标,这时库存风险大;如果追求保守的指标,则可能赚不到多少钱。销售指标是压在经销商心头的一块巨石,很多人为它寝食难安。又想挣钱,又怕库存,又担心资金链断裂,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更让经销商发指的是,有些厂家盲目扩大产能,在销售不畅时会强行向经销商压货,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把库存压力转嫁到经销商身上,造成更多的资本沉淀。但面对厂家的强势,经销商也只能吞下苦果。   车主挨4S宰,4S又被厂家坑,看来厂家真是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这一切都要从那个《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说起。此办法虽然出自政府有关部门,但内容上总让人疑心是汽车厂家的手笔,它让经销商的小命牢牢地攥在了厂家的手中,厂家可以翻云覆雨,经销商却要风险自担。反正厂家不花钱,就逼着4S拚档次、拚豪华、拚排场,终于拚出一个卖车的花花世界。殊不知,现在多数老百姓买车是作为一种生活工具的,不是用来臭显摆的,所以大可不必制造出一个豪华的卖场,再借机让老百姓也为豪华集点资。   欧洲是4S店模式的策源地,但从2003年开始,4S店经营模式最终被欧盟摒弃。新法规将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分离,销售企业代理某汽车品牌不必一定按厂商的要求建造厂房、购置设备、雇佣专业维修人员,允许多品牌、多渠道、多样化经营。对于非授权的汽修厂,厂商应提供所有相关技术信息和培训,允许使用质量相当的非原厂零部件等。   谁真正需要4S?是厂家,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看着别人大把花钱不心疼的厂家。作为一个车主,我们不需要在星级酒店里买车修车,我们不管你是4个S还是一个S,哪怕你只是个路边店的规模,只要有可靠的服务和合理的价格,我们就欢迎。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目前不比欧州人更有钱。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顶 反对反对
2#
发表于 2008-8-10 16: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经营模式已被欧盟摒弃的“4S店”

楼上的整一个愤青 你说了半天不就是像让大家去你那路边摊修车嘛 做人要厚道 你应该详细的给同学们分析下每个地方的优劣 而不是一味的诋毁对手 那样只会更让人瞧不起 还有提醒你一下转帖请标明出处 别成天广告贴漫天飞,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BMWSKY宝马会 ( 粤ICP备13075095号-3

GMT+8, 2024-6-11 13:39 , Processed in 0.02939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