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人几千年习惯的社会交往有几种:
一是血缘:爷爷奶奶爸爸妈妈ggjjmmdd,七大姑八大姨,构成了第一个圈子;
二是地域:邻居,同乡,割不断的家乡情和发小;
三是社会活动:因为各种为了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活动,有了同学,战友,同事,牌友,球友,密友。
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大家的血缘和地域被打破了。很多人习惯于拿起电话薄去找人,隔壁住了大半年的邻居却从来没有走动过。大家都说人情越来越淡薄,甚至有老人摔倒热心人被告的荒唐事件,没人敢见义勇为比比皆是。那是因为大家没了习惯,习惯了自我保护。但是人情是要积累的,就好像烧火,你不加柴,不熄灭才怪。问问自己,对陌生人付出热情有多少。
现在很多人家都是爸爸妈妈在老家,儿子北上去了北京,女儿可能南下去了深圳,亲家有可能是东南西北中乃至海外。尤其是678零年代的人,为了生存和理想,很少有人的家庭是一辈子大家相守在一个地方。
地域:出生和长大在一个地方,求学去了另一个城市,毕业再去自己的梦想地,而后有人东奔西走,有人留学移民国外。一个地方,一个圈子。
老的社交方式被打破,新的社交又未形成。老的社交方式是被动的,就是你不得不打交道的人,或者有利害关系的人。但是新的邻居你有可能一年多了都不认识,搬走了也不知道。
我曾经在住的一个大厦发起弄了个QQ群,效果不错,不似原来住的一些地方,“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认识了很多朋友,大家没事互相问个好,聚个会,打个球,打几圈,一起串串门,出门晃晃,感觉蛮好。不由得想起国外很多片子里,新人搬家后,邻居会主动送礼物去看望帮忙,邀请做客或者参加社区的活动,主人家也会举办party之类的答谢。如此,很快融入社区,有了新的圈子。这就是新的规则,规则与人性的互动。
我们国家原来有很多居委会,街道办,我觉得他们就应该承当起这个责任,让打破了血缘和地域聚在一起的人们消除陌生,走在一起,真正创造和谐社会。ZF应该出台一些政策,类似资金支持,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条例等等。其次,物业管理公司和类似同楼网,众多交友网等社会团体和机构,利用自己的职能进行有效补充。
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社交明星,大多国人还是比较含蓄的,需要有人引导和组织。有句话说的好,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润物细无声是最有效的习惯培养方式,让一个人从小到大被习惯和熏陶,他长大自然就是贵族gentlemen。
曾经跟佳缘网的华南区总监程R交流过,说他们应该开发一个版块,甚至自己有过开通一个www.1731.com的念头,你下班了干什么?你空闲无聊的时候怎么打发?来1731(下班后),这里分为吃喝玩乐几个大板块,你可以按照地域,时间,主题去找自己喜欢的活动。可以跟别人去打球,煮茶,拼酒,郊游,然后这过程中认识各种不同的朋友。
记得以前有个故事:二战之前,一犹太人搬入一个社区,每天都会热情跟周边的人打招呼。隔壁是个医师,种族主义,每次都无视。犹太人不管对方仇视和冷漠的眼神,常年如此。后来,医师眼里的仇视和冷漠越来越少,慢慢至少会在对方打招呼say“Hallo,Morgen”的时候抬起头看看。也不知道哪天开始,医师僵硬的举起右手,表示回了个招呼。以后形成一种默契,犹太人见面热情挥手打个招呼,医师就会面无表情机械般举手回应。。。。。。二战爆发,犹太人也被抓了起来。很多人排着队,等候德军的处理。医师作为人种区别专家,站在路口,此时的医师就好像生死判官,他举起左手,那么眼前的人就被送往集中营,举起右手,此人就是劫后余生。长长的队伍到了犹太人,已经绝望的他突然看见那个古怪的邻居在前面。犹太人习惯性挥手“Hallo”,医师抬起头,脸上依旧面无表情,但是奇迹出现了,他举起的是右手,,,
还是那句话,人性有缺陷,需要制度和规则来维持、限制、引导和弥补。革命如果靠自觉,新中国无从谈起。只有人习惯了与陌生人主动打交道,付出热情和信任,慢慢社会才会消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才不会有老人摔在小区门口,过往多人无人敢搭理,小区管理处只敢报警,最后致使抢救无效死亡的杯具。
希望更多的人,机构乃至ZF出面,社会形成一种积极的社交文化,真正实现和谐社会,人情社会。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