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重身体,尽量不要吃胶囊吧,不知道还有什么东东没发现的,这是一个疯狂的世界!
21世纪经济报道 朱琼华 浙江新昌报道 2012-04-20
新昌县儒岙镇段的104国道两旁,昔日喧闹的胶囊药用企业如今沉静。
这里有中国“胶囊之乡”之称,是国内最大的药用空心胶囊生产基地,年产胶囊1000亿粒,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二, 2008年产值就已达到26.46亿。
更多的涉毒胶囊企业开始浮出水面。4月19日,国家药品食品监督局进入新昌督查“胶囊事件”。根据最新的调查结果,共有8家企业涉“毒”胶囊企业,他们分别是:华星胶丸厂、新昌县卓康胶囊有限公司、新昌县瑞香胶丸有限公司、浙江林峰胶囊有限公司、新昌沃洲胶丸有限公司、浙江新昌县创世胶囊有限公司、浙江新昌康诺胶囊有限公司、浙江新大中山胶囊有限公司。
“胶囊之乡”为何一夜嬗变为毒“窝”?新昌县儒岙镇党委书记盛学东在《新昌县儒岙镇胶囊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中直言:“企业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一些企业经营者甚至压价竞争,相互残杀,有的为了降低成本违规使用劣质原料。”
年产100亿颗涉“毒”胶囊
浙江新大中山胶囊颇有知名度,年产空心胶囊达100亿粒
4月19日上午10点,新昌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孔定洪忙碌着,一方面忙着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领导汇报工作,另外一方面忙着胶囊企业的抽检。
据新昌县政府公开披露,涉“毒”胶囊厂家有四家已经被查封,分别是:华星胶丸厂、新昌县卓康胶囊有限公司、新昌县瑞香胶丸有限公司、浙江林峰胶囊有限公司。与此同时,被曝光的华星胶囊厂、卓康胶囊厂以及浙江新大中山胶囊有限公司,已被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
截至18日下午4时,4家涉案企业中抽取的61批次涉嫌铬超标产品,目前已全部完成检测工作。其中合格32批次,不合格29批次。另外,在新昌其他14家胶囊企业中抽取了39批次产品,其中完成检测35批次,不合格4批次,还有4个批次尚在检测中。
“根据检测,涉案企业已增至5家。”据新昌县政府向本报记者表示,4月20日将公布最终检测的结果。
新昌问题胶囊企业随着调查仍在持续增加。据江西食品药品监管局披露,2009年至2012年1月,龟峰明胶有限公司将工业明胶销售给新昌胶囊药用企业,其中新昌沃洲胶丸有限公司12.7吨,浙江新昌县创世胶囊有限公司5吨,销往浙江浦江县天浩胶囊有限责任公司45.775吨。
上海食品药品监管部门18日公布的最新抽查结果显示,上海一家医药企业购自浙江新昌康诺胶囊有限公司的空心胶囊样品重金属铬超标,上海当地的两家药用胶囊企业抽检合格。
“目前查出的企业,都是一些较小的不成规模的企业。”新昌空心胶囊行业协会Arthur、新昌县天龙胶丸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伟良表示,占整个新昌胶囊的产量并不大。
当地政府宣传资料显示,年产空心胶囊超过1000亿粒,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0%,成为国内最大药用空心胶囊生产基地。2008年,新昌胶囊工业实现产值26.46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
但是,新昌网显示,新昌沃洲胶丸有限公司总经理石法堂曾表示:“年产量达45亿粒,2009年就已经和河北石药、东北制药这样的大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绍兴网显示,浙江新大中山胶囊有限公司,在当地是一家颇有知名度的中外合资大型胶囊企业,拥有16条胶囊生产线,年产空心胶囊达100亿粒。
此外,有业内人士称,新昌县卓康胶囊有限公司等公司的产量也超过10亿粒。
利益驱动下的“劣料”
在2003年之前,该行业利润率高达20%
据新昌当地胶囊企业负责人向本报记者介绍,如今医药胶囊为微利行业,利润率只有6%,而在2003年之前,该行业利润率高达20%。
“自从2003年以来,竞争异常激烈,一些难以在竞争中生存的企业投机取巧。”上述企业负责人介绍,因为明胶的价格相差非常大,一般明胶每吨5万元至7万元,质量差的明胶4万元每吨,而工业明胶只需要2.5万元每吨。
“实际上这么多年,儒岙镇制造胶囊的技术提高的速度很慢。”据当地人介绍,在上世纪50年代,当地人潘光明在上海一家美国制药厂打工期间,学到了当时刚刚兴起的空心胶囊制造技术。1953年潘光明回乡,用铜筷当模具、铝罐来烊胶、扇子当鼓风机,以极其原始的方法,手工生产出了第一粒空心胶囊。
这主要是因为,儒岙镇地处山区,无法从外面引进高科技人才,产业无法转型升级,只能生产低端的胶囊产品,加之进入门槛低,同质化严重,利润越来越少。实际上,产能最高的企业在6000万元至7000万元间,年产值1500万元的企业占了很大一部分,没有一家企业过亿元。
新昌县儒岙镇党委书记盛学东曾撰文《新昌县儒岙镇胶囊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分析弊病:“胶囊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大部分又在儒岙镇,导致高层次科技人才难以引进,也无力引进。由于资金短缺,研发投入也少,自主创新能力弱,从而造成新产品开发能力弱,产品档次不高,品种单一,企业之间产品同质化严重”。
盛学东在文中直言:“为了争夺市场,企业之间存在互相挤压现象,一些企业经营者甚至采取压价方式展开竞争,压质压价,相互残杀搞无序竞争,有的为降低成本违规使用劣质原料。”
盛学东介绍,2001年儒岙镇对该镇胶囊产业公司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原本有327家企业,其中264家无证胶囊企业被取缔,15家非法经营生产企业被查处。
“一些小低散劣的胶囊企业,通过股份制合作形式联合重组。” 王伟良回忆当时的情况表示,就是很多小企业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公司。而出事的华星胶丸厂、新昌县卓康胶囊有限公司都是采取该合伙制企业形式。针对合伙制企业,盛学东文中斥责道:“个别企业名为合伙制企业,实为松散体,从生产到经营,股东各自为政,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