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为什么说TA是真正的“宝马严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前天 17: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在几乎所有汽车厂商都或多或少地接触电气化了,尤其是像BBA则必须将重点放在未来的纯电平台和纯电车型上,这时候就离不开电池组的配备和供应,而宁德时代就是这个领域的领头企业。


没有宝马就不会有今天的宁德时代。”宁德时代宝马项目总监朱凌波曾如是说。华晨宝马在中国有几百家零部件供应商,宁德时代是其中之一。而宁德时代的成名及崛起,也离不开宝马的助力。

宁德时代前身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英文简称ATL)的一个动力电池部门,曾毓群是ATL的创始人之一。2008年,国内对新能源汽车提供大量补贴,车载动力电池需求逐年扩大,ATL成立动力电池事业部,积极探索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商业机会。

三年后,《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发布,政策限制了外商独资企业生产汽车动力电池,这为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营造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2011年,曾毓群将动力电池部门打包剥离,宁德时代(英文简称CATL)正式诞生。

2012年,华晨宝马筹备生产首款新能源电车品牌“之诺1E”,在全国筛选优质电池供应商合作伙伴,宁德时代入围,并成为宝马集团在大中华地区唯一的电池供应商,也由此成为国内首家成功进入国际车企供应商体系的动力电池企业。

当初为何敢在核心零部件上选择刚成立不久的宁德时代?华晨宝马CEO魏岚德曾说,虽然他与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有非常深厚的个人友谊,但起初对于启用宁德时代还是有所犹豫的。当时中国动力电池的生产技术还处于一片空白,而宁德时代原先的母公司ATL在消费类电池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曾为苹果供货,相对而言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当时,宝马把几百页德文标准给了宁德时代,宁德时代愿意接受挑战

宝马曾将内部电动车和电池方面优秀的人才,组建成专门的专家团队,与宁德时代建立高规格的联合开发团队,共同解读动力电池生产标准,帮助其建立工艺流程,当时宝马还让一些工程师提前退休,去了宁德时代。

“宝马的技术支持对宁德时代至关重要,不仅提供了全球最严苛的技术标准,还帮助我们建立了世界级的制造体系”,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这样说过。现在的宁德时代已经在宝马的帮助下在海外建立了电池工厂,并向全球市场供应产品。

多年以来的技术积累,以及宝马在中国建立德国之外最大研发体系,是宝马能在沈阳生产基地量产大圆柱电池的前提。宝马是少数自研自产电池与电驱技术的车企,在研发上通过三大技术中心——电芯技术能力中心(BCCC)、电芯制造能力中心(CMCC)与电芯回收能力中心(CRCC)覆盖电池全生命周期的技术全链条。

还记得宝马之前新闻中提到的关于大圆柱电池的首席电池科学家彼得·兰普博士(Dr. Peter Lamp)吗?他是美国国家先进技术电池联盟(NAATBatt)终身成就奖的获奖者之一,这相当于电池界的“诺贝尔奖”,此前曾毓群也曾获奖此奖项。

新世代车型+第六代eDrive系统+大圆柱电池+800V高压平台等,这是宝马真正发力电动化、智能化的一战。而在本土供应链环节,除了宁德时代之外,宝马还向亿纬锂能、远景动力等供应商抛出了价值超过百亿欧元的生产需求合同。
新电池技术的主要亮点:
  • 大圆柱电芯,有46毫米标准直径、95毫米和120毫米两种高度;
  • 全新的800V高压平台,可实现快充10分钟续航增加300公里;
  • 能量密度提升20%,续航里程增加30%,充电速度提升30%;
  • 采用“无模组” (Cell to Pack)方式将大圆柱电芯直接集成到电池包中,并通过“电池车身一体化”(Pack to Open Body)技术,使电池包与车身结构融合为整体;
  • “BMW能量智控系统”(Energy Master)确保动力电池运行更安全智能,这套全新的中央控制单元由宝马自主研发,位于电池包顶部,拥有更高的集成度;
  • 励磁同步电机技术(EESM)引入异步电机(ASM),通过电机组合进一步提高性能与效率;
  • 异步电机将安装于配备BMW xDrive的新世代车型前桥上,实现能量损耗减少40%,重量减轻10%;
  • 可提供“单电机”、“双电机”、“三电机”甚至“四电机”。


分享到:  新浪微博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顶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BMWSKY宝马会 ( 粤ICP备13075095号-3

GMT+8, 2025-4-4 01:33 , Processed in 1.03171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