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SKY宝马汽车俱乐部

标题: 妈的。。。突然有了买办的感觉。。。 [打印本页]

作者: mianhuatang    时间: 2010-5-7 07:25
标题: 妈的。。。突然有了买办的感觉。。。
换了一家公司工作。这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很厉害,市场份额基本上是垄断,给的工资也很不错。

我们这里是研发中心,完全没有制造能力,全部员工只有200人,而且真正玩技术的不超过50。所有的制造全部在苏州,超过3000人的规模,每个中国工人平均工资只有我们这里的1/40,工作还是体力劳动,有些女工每天要看12小时的显微镜,眼睛怎么受得了。。。据说就是这个工资,在苏州的外企里面还算是相当不错的。。。而我们这里的老美每天8:30上班,4点钟基本上就不见人了。。。

这里唯一比较厉害的就是保密能力,研发出来的技术完全不到中国,苏州唯一的作用就是大批量生产。。。只要和技术有关的一律不能接触。。。sigh.....

[ 本帖最后由 mianhuatang 于 2010-5-7 07:28 编辑 ]
作者: zjet    时间: 2010-5-7 09:59
棉花糖不用担心,以国人超强的仿制能力,只怕这技术也很快就不是什么难题了!
作者: 阿秋    时间: 2010-5-7 09:59
昨天看了一个手表厂的参观记,一个产品的高价格体现在精密的环节控制,
挺好的,每个零件都有固定的位置。
作者: mianhuatang    时间: 2010-5-7 10:16
原帖由 zjet 于 2010-5-7 09:59 AM 发表
棉花糖不用担心,以国人超强的仿制能力,只怕这技术也很快就不是什么难题了!


估计震得够呛,国内做这个技术的公司基本没有,关键是玩半导体前期投入太大,随便做个可行性研究就是论Million $的级别,真正投产要非常非常大的投入,国内基本上就是花小钱买产品,不花大钱买技术,或者开发技术。。。
作者: zjet    时间: 2010-5-7 11:11
看来提高软实力,提高整体技术含量才是真正的出路!
作者: 方正    时间: 2010-5-7 11:46
可行!应该自己研发!
作者: 所有    时间: 2010-5-7 14:50
国父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们落后太多,还得加倍努力啊。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俺祖上也风光过的,困难只是一时的
作者: 阳子    时间: 2010-5-7 23:32
楼猪带头创立品牌吧
作者: 宝三    时间: 2010-5-8 00:09
原帖由 zjet 于 2010-5-7 09:59 发表
棉花糖不用担心,以国人超强的仿制能力,只怕这技术也很快就不是什么难题了!


呵呵非也...仿制不再是中国人的骄傲...因为加入WTO,外观专利,你连仿制的机会都没有了...外国人的游戏规则,正在绑住中国人的仿制手脚...除非你是山寨的...嘿嘿...内部构造.外国专家做得极为精密复杂,让你没有仿制的方法,等你破解了,也就没有参考价值了....还有,高技术的高附加值的,明文规定不向中国出口,即使普通的产品,向中国出口.价格也是高得出奇.比欧美市场高出N倍....这或许是对中国的仿制习惯的反制...
中国人,还得自己努力...可这个体制,出不了杰出的人才....底子薄,基础差,设计落后,工艺质量不过关.....等等等等,只得还在搬抄拼凑之间徘徊...真正能自有知识产权的能应用的不多....

[ 本帖最后由 zjet 于 2010-5-8 11:13 编辑 ]
作者: mianhuatang    时间: 2010-5-8 06:45
原帖由 宝三 于 2010-5-8 12:09 AM 发表
[quote]原帖由 zjet 于 2010-5-7 09:59 发表
棉花糖不用担心,以国人超强的仿制能力,只怕这技术也很快就不是什么难题了!

呵呵非也...仿制不再是中国人的骄傲...因为加入W ...


这个说得很中肯,的确现在很多东西根本就不可能仿造。半导体产品根本就不可能拆开来看看。。。唯一的出路就是给真正做技术的人高薪,至少要相当于5万美刀一年,吸引点人,大力发展自主产业,不过貌似ZF也就是喊喊口号,或者他们这帮猪头认为下游封装产业也算是高科技吧。。。
作者: 铁嫂    时间: 2010-5-8 09:04
人才!人才!中国缺的是人才,过剩的是劳动力。。。。。。

人才几乎都留在了美国,一个同事的小孩儿在纽大读完了软件外包MBA,美国直接就认定这个专业是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专业,所以直接就可办理移民,你说他回来吗?
作者: mianhuatang    时间: 2010-5-8 10:37
原帖由 铁嫂 于 2010-5-8 09:04 AM 发表
人才!人才!中国缺的是人才,过剩的是劳动力。。。。。。


这个很对,可惜真正的人才说真得要千里挑一甚至是万里挑一,普通人向我们这种的都是小混混,也就只是混吃等死的料。我这辈子一共见过的人才绝对不超过10个。。。
作者: zjet    时间: 2010-5-8 11:40
中国的国情是这样的,如何解决?

中国的现实是这样的,如果解决?
作者: 方正    时间: 2010-5-8 11:57
等老了会回来的!
作者: mianhuatang    时间: 2010-5-8 12:13
原帖由 zjet 于 2010-5-8 11:40 AM 发表
中国的国情是这样的,如何解决?

中国的现实是这样的,如果解决?


这个问题应该问ZF或者教育部?老百姓基本木有办法。。。ZF有钱就应该花,否则要钱干什么?
作者: 铁嫂    时间: 2010-5-8 14:01
原帖由 mianhuatang 于 2010-5-8 12:13 发表


这个问题应该问ZF或者教育部?老百姓基本木有办法。。。ZF有钱就应该花,否则要钱干什么?


中国现状不改变不可能产生人才、留住人才。

在美国打个5万美金的工,应该不难,关键是不会太累,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爱好、有更多的时间跟家人在一起,但是在中国打个5×6.8=34万人民的工,累得半死,我们周围华为、中兴、富士康那家不是这样?真的是把你当畜生用,人累成这样了还怎么创新?
作者: tanfeng1999    时间: 2010-5-8 14:14
能移民的都移民吧,我爱国,可是不爱党,什么奇怪的事情在这个国家都能发现,拆迁国家暴力机关进入,疫苗有假告法院又不受理,想想都痛心,有时候想想当年读书的共产主义优越都一个木有,连教育都产业化,我擦,不是说我偏激,只是有些东西既然我们没有能力改变,那么自己又不能接受,为什么就不能为自己活得快乐些,对了,还是最可恶的救灾款项使用,汶川中学2个亿,挪用的救灾款,还有那部顶配丰田陆巡,这几年一大堆事情想想他妈的就气愤。
作者: tanfeng1999    时间: 2010-5-8 14:20
标题: 回复 15# mianhuatang 的帖子
中国税收基本拿去买美国国债去了,国企不务正业玩房地产去了。
作者: 巴依尔    时间: 2010-5-8 21:39
lz的签名很有意思
作者: 阳子    时间: 2010-5-8 23:36
赞同宝三的说法,这个体制出不来人才。
作者: 溪遥    时间: 2010-5-9 21:33
核心竞争力就是核心竞争力。
啥都有,就是少了最突出 的,就是不突出。。/
作者: King3939    时间: 2010-5-9 22:06
我是"海龟",现也常在国外跑, 可能有点发言权.
在美找个五万美元的工作当然不难, 但那升活水平比在这儿的三十万人民差之天远.我觉得现在对技术人才, 在中国大有用武之地, 华为, 中兴工作累, 哪家美国公司压力会小?当然五万美金工作除外. 但你要想过上中过三十万年薪这样的水平的生活, 你一样得做牛做马, 天下乌鸭一般黑. 美国老板更势利,哪有让你轻松拿钱的.
我所认识的许多真正"才" 都回来了,当然也还有很多没回来.有些确是回不来. 很多技术研发是系统性的, 要上,下游配合, 回来一个人也没用.
中国确有太多的问题, 但大家想想, 三十年, 我们的发展有多块, 现在的日子有多好? 大家不都是BMW俱乐部的吗? 请去做过调查, 你认识的中国人在美国的, 有几个开BMW 的?他们当然买得起, 但为什么不买呢? 能告诉我吗?
不知道我会告诉你.
说实话, 美国让人羡慕的是住房, 空气.
中国房价确实太离谱了, 特别是想想工资水平....
作者: 铁嫂    时间: 2010-5-9 22:55
很多文章中都谈到北大、清华、中科大成了美国博士的输送地,而美国每1/7的博士是中国人。我不知在哪看到过好像是从97年至今有5.7万人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其中80%都留在了美国(数据可能记得不太准,一时找不到出处)。

当然博士不等于人才,但是其中的一部分确实是人才。

一个朋友的表弟,清华的本科、北大的研究生、美国的博士,现在在微软,年薪17万美刀。

同事的儿子复旦的本科、加拿大多大的研究生、纽约大学商学院软件外包MBA博士,目前美国公司及大学均已开出了10万美刀的年薪,即将毕业还在彷徨回还是留,父母让他留在美国。

还有一个在美国旅游认识的天大教授,女婿也是天大的本科、斯坦福的博士在苹果近20万的年薪。

我想这些人不能算顶尖级的人才,但至少应该算人才吧。

[ 本帖最后由 铁嫂 于 2010-5-9 22:57 编辑 ]
作者: mianhuatang    时间: 2010-5-9 22:57
首先美国的工资水平绝对不会使你说得那么低的,在美国作真正技术工作岂止5万刀,我工作2年半,5万翻倍都不止。。。但是就我这水平/文凭,回国哪有可能拿到?腰向生活得好,除非在不劳而获(特指某些官员),在哪里都要认真工作,为了这10万的工资,我也一样会加班。

至于为什么不买BMW,这个我觉得我比你了解的可能会多一些。你可能想说的就是工作不稳定,随时被layoff什么之类的。这点我不否认,不过收入是和风险成正比的。想要赚这些钱,就要承担这些风险。在其次了,就靠死工资,这年头能过得好么?我也不是没有被layoff过,反正我自己的business好了不敢说,至少和工资平手。所以这点来说完全是取决于个人的。在美国的中国人,因为读书太多,有些都已经读得有点读傻了,不太会生活,或者说不太会捞外快。

要说国内的话,国内对我来说就是到本科为止,没有进过社会,所以我没有发言权。不错我知道是有很多人买BMW,但是真正是为了bmw high performance而买的有几个?又有几个人是买m的?在美国开车不过就是代步而已,大多数留美中国人被洗脑的认为日本车好,所以就不必要真要买BMW了,国内我觉得买宝马充场面的成分比较多。真要说加钱的话,就我这种混混的水平,4个月的收入也能买个E92 m3,但是真的必要么?
作者: david    时间: 2010-5-10 10:41
楼主签名是个亮点,看不太明白,能解释下麽
作者: mianhuatang    时间: 2010-5-10 10:49
原帖由 david 于 2010-5-10 10:41 AM 发表
楼主签名是个亮点,看不太明白,能解释下麽


这还需要解释么???是个男人就明白
作者: 所有    时间: 2010-5-10 18:55
原帖由 mianhuatang 于 2010-5-10 10:49 发表


这还需要解释么???是个男人就明白


前三个有点明白,最后一个为什么是Perfect就不明白了。唉,原来,因为我不是男人,所以才搞不明白的啊
作者: 巴依尔    时间: 2010-5-11 13:25
呵呵,所有MM,明白前三个,已经不容易了
作者: 巴依尔    时间: 2010-5-11 13:27




哈哈哈,刚开始看得我吓一跳。我是不是太不阳光了?
作者: 巴依尔    时间: 2010-5-11 13:59
说到人才、竞争力、高科技,让我想起了郎咸平的“6+1”产业链论,

“实际上,中国的产品制造业只不过是国际产业链里利润最薄的一环。
    实际上,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6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在国际产业链中,中国企业实际制造的那部分产值如果是1美元,那么,其余部分的产值就是9美元。这6大环节创造出了9美元的价值,是整条产业链里最有价值、最能赚钱的部分。不过,在现在全球竞争格局下,这些环节中最关键、最赚钱的环节几乎都不是我们中国企业所控制的。
    在国际分工之下,中国的大多数企业被分到附加值最低、最消耗资源、最破坏环境、不得不剥削劳动者的制造环节。而其他有价值的环节基本掌握在欧美各国的企业手中。因此,中国越制造,美国越富裕。
    欧美凭借其主导的产业链,依靠其在订单上的优势,支付给中国工厂的价钱可以远远比自己制造还便宜。而且,欧美可能通过立体营销,全面挤压中国品牌;如果强攻不下,就利用合资、合作、收购等方式,悄悄消灭中国的这些企业和品牌。而地方政府丝毫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反而盲目地欢迎一切外商投资。”

    中国的问题不是生产什么的问题,就目前的世界分工和中国在产业链中的位置,我们生产牛仔裤不赚钱,就算是生产CPU也一样赚不到钱!!!

    想一下就会明白,产业链中,最需要人才的环节绝不是生产环节,而是由欧美控制的“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环节。于是,相应的人才在国内也没有用武之地,再加上,赚不到钱的企业如何能拿出优厚的待遇来吸引和留住人才???

[ 本帖最后由 巴依尔 于 2010-5-11 14:05 编辑 ]
作者: mianhuatang    时间: 2010-5-14 12:00
要说真的人才的话,可能个人的标准不一样。真正的人才我的定义是能在一定范围内,通晓一切的人。能有独立研发能力,并且有跨学科能力的人,可以不拘小节,但是必须能在一个高度上看问题。

我现在的老板的老板,也就是我们这个部门的总裁,一个人独立开发出整个产品,销售量已经过10亿了,整个市场份额基本上在某些领域达到垄断。整个部门就是1个人发展出来的。剩下的人像我们这种混混,也就是给它大大下手,做一些细节的工作而已。这种人才是真正的人才。中国zf的一些计划也许能吸引一些有才能的人,但是真正的天外飞仙级别的人物,说得不好听一点,不管是哪国人,都是不愿意到中国去的。。。例如我的这个天外飞仙的老板,年薪$700K,不知道哪个中国企业会给出¥500万的年薪给这样的神仙级科学家(而不是给p都不懂得社会公关人员)。。。

[ 本帖最后由 mianhuatang 于 2010-5-14 12:03 编辑 ]




欢迎光临 BMWSKY宝马汽车俱乐部 (http://bbs.bmwsk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