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 发表于 2010-9-18 22:28:50
【1960—1969】美丽标准:比男人还男人。60年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激情的时代,世界从二战的阴影中恢复过来,转而生出一派无拘无束的性感。不过那都是在国门之外。在国内,60年代是一派的整齐划一,甚至整齐到没有了两性区别。男女的关系简化为“同志”、“战友”、“阶级关系”,美丽女性已经被“铁姑娘队”、“女子采油队”这些词来替代。虽然冠以“姑娘”之称,但她们已经成了没有性别的人。除了“一副肩膀两只手,一根扁担两条腿”地“誓叫大地换新颜”,她们从来不在乎自己的容貌和个人情感。她们是那个时代的偶像,也不幸成了那个时代的祭品。所有 发表于 2010-9-18 22:29:29
邢燕子。短发,皮肤黝黑,结实而强壮。仅从外型上讲,邢燕子足以体现整个60年代中国人审美标准的男性化趋势,从1958年开始,邢燕子这位天津女青年便告别大城市的舒适生活去到农村参加农民劳动,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突击队事迹名扬全国,而邢燕子本人也因其十足的“铁姑娘”形象成为60年代初青年们的偶像。所有 发表于 2010-9-18 22:29:57
【1970-1979】美丽标准:禁忌。美丽、爱情、感情生活……这些词汇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禁忌, 阶级斗争,是此时中国的惟一时尚。爱情也在大众生活中完全绝迹。当被扼杀的男女情爱后来在知青群落中慢慢苏醒,其标志是爱情歌曲与爱情诗的流行。从 1969年以后,传唱爱情歌曲、传抄爱情诗歌一直都是知青群落中的时尚。但是,那是秘密的。所有 发表于 2010-9-18 22:30:21
邓丽君。邓丽君的出现可以说是物极必反的结果。虽然样板戏中的女人(方海珍、江水英等)成了当时审美标准无可替借的正统典范,但邓丽君的“靡靡之音”,让多少青年甘愿冒“品德败坏”之骂名而四下传唱。还没有人知道她的容貌其实和她的曼歌一样的甜,仅仅从她的歌声中,他们感叹什么叫做女人。对于那个年代的中国人而言,她的歌声里所流露出来的小家碧玉式的温润、柔美、柔情蜜意,具有摧毁的力量。所有 发表于 2010-9-18 22:30:46
刘晓庆。她是那个时代第一个叉着腰讲“我漂亮”的女人。她张扬自我的个性魅力对那时候刚刚“脱敏”的中国人来说确实具有另一种启蒙作用。按照现在的话说,她就是那个时代的“另类人物”。虽然她“自我欲望过分膨胀”使她的很多行为显得可笑,但她从不低头的性格又确实令人钦佩。所有 发表于 2010-9-18 22:31:23
【1980—1989】美丽标准:张扬。乞丐衫、巴拿马裤、蝙蝠衫、吉他、马海毛这些廉价的时尚过去以后,联合利华重返中国,“力士”香皂唱起了主打歌。 “物质文化”开始显现其力量,时尚第一次有了不菲的标价。一些长久以来被认为“崇高”的东西遭到嘲笑和轻蔑。崔健的《一无所有》太沉重,领导潮流的是王朔和他的顽主们。东方美女不再追求简单的讨人喜欢,与身俱来的个性与魅力才是最厉害的武器。所有 发表于 2010-9-18 22:31:51
张曼玉。刚出道时俨然邻家傻妞,脱去稚气,便显得僵硬。然而她后来的沧桑都蜕变成了美丽。猫一样善于变幻的张曼玉,成了观众新宠,她并不出众的容貌,却因可纯真可妖媚的造型变化,征服了所有人。所有 发表于 2010-9-18 22:32:34
【1990—1999】美丽标准:多变。90年代你得保持新鲜。90年代是信息爆炸的年代,每一个人为了美丽不惜使出浑身解数。经典美女形象已成为过去,评判美女的标准也不再那么整齐划一,化妆手法越来越高明,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只要不惜代价,每个人都可以是美女。美女的身高逐渐向职业运动员靠拢,纤长得令大众不得不仰视。这是一个人人都有表演欲的时代,美女非得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效果,才能出于同类拔乎其萃。制造美丽渐渐发展成一项朝阳产业,并且正加速向去层深处航行。90年代的美女,正应了一句西谚的注脚——“所谓美女,是时光雕刻成的”。阿秋 发表于 2010-9-19 12:47:09
这个还是很个人化的东西,会因人而异的。叮咚 发表于 2010-9-23 18:54:22
:default145:
页:
1
[2]